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1-08-17浏览:2419下载250次收藏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一、 农村养老的主要形式  

目前农村的养老方式有家庭养老、农村社区养老、“五保”制度养老等;养老费用的来源有土地收入、社会救济收入、商业养老保险收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收入等。其中家庭养老是基本养老方式,土地收入是养老费用的主要来源。  

家庭养老是当前我国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农村子女供给占老年人经济来源的比重达到38.1%。  

土地收入是农村老年人自我养老的稳定的经济来源,土地收入虽然有限,但它解决了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问题。  

农村社区,即老年人生活的村庄,是维护家庭养老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环境,同时也是家庭养老功能丧失时最直接、最有效的接替者。农村社区养老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敬老院。但其入住率非常低,占困难老人的四分之一不到。  

“五保”制度和社会救济制度及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对无依无靠的孤老病残和生活困难的农村老人实施的救助,但是它救助的金额和覆盖面非常有限。  

商业养老保险是以获得养老金为主要目的的长期人身险,但由于参保意识不强和受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农村老人参保率不足10%。  

二、目前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家庭养老功能薄弱化。随着我国计划生育国策的落实,我国家庭人数比以往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比以往的三世同堂甚至是四世同堂时的家庭规模要小许多。此外,子女减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还使得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产生了许多困难,造成了老年人在经济供养之外面临生活不便、照料不够、精神苦闷等问题。  

2、老年人平均寿命延长,患病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随着年龄增长(特别是超过75岁之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需要更多的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这一切加大了家庭的负担,也必将导致年轻人消极拒养老人情绪的增加。  

3、社会养老虽然是今后农村养老的发展方向,但是目前其覆盖面小,发展不均衡,且资金数量少,远远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4、社会竞争压力增加,人口流动加快,代际倾斜严重。目前农村青壮年人迫于岗位的竞争压力,忙于工作和事业,使他们无暇顾及父母;同时,一些青年夫妇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和成长问题,产生了“重幼轻老现象”,这对老年父母的心理健康和实际的生活质量都产生了负面影响。  

三、建设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重要意义  

1、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顺利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的保证。因受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农村人都有不生男孩誓不罢休的决心和信心。尽管法律规定儿女均有赡养父母的义务,但在现实生活中,农村靠女儿供养的概率并不高。因此在农村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淡化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解除农民对晚年的后顾之忧,有利于计划生育政策的顺利推行。   

2、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是重要内容之一,而统筹城乡发展,就不能不高度重视农村养老保障。近年来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城镇老年人群的生活基本有了保障,但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仅仅拥有土地这一基本的劳动要素还难以生存。   

  3、推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是建设社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