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论文提要:
社会矛盾问题的产生有其特点和时代性,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这样一种情况无比困惑:持续的经济增长似乎使社会矛盾和冲突愈来愈多。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固有的对矛盾的判断,不得不承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在悄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还可以理解为:民众日益增长的幸福生活企盼同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日趋恶化之间的矛盾。不难判断公众日益增长的幸福生活需求同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本文从突出的几项矛盾入手,选择政府官员腐败造成的政府公信度下降、行政效率不高;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而造成的贫富悬殊过大、城乡差别过大、特权阶层收入过高;社会治安不稳造成的民众不满情绪累积、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缺失、传统优秀文化得不到传承等具体问题,并结合人民法院的实际工作谈一些化解社会矛盾的理论框架和具体做法,以期能在具体实践中为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作出一点管窥之见。
(全文共计11489)
以下正文:
一、当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其特征
目前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迄今为止,仍然没有摆脱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的认识。这个认识是:目前我们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1]。
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这样一种情况无比困惑:持续的经济增长似乎使社会矛盾和冲突愈来愈多。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固有的判断,不得不承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正在悄然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今天的主要矛盾是什么呢?愚以为: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是当前的主要矛盾。
什么是公共品?公共品就是消耗纳税人的税款,由公共权力部门所提供、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的物品或服务。国家公园、国有道路、自然保护区等有形产品是公共品;公正的法律、政策等无形服务也是公共品。我们只需清理一下近年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种种社会矛盾,便会发现,今天的主要矛盾不再是私人物品的普遍短缺,而是公共品的普遍短缺。
司法不公和法律白条问题,使合法法律权益得不到保障;国有资产分配问题,使公共资产没有被公平地市场化;教育腐败问题,使受教育者不能公平的分享到基本的公共教育资源;医疗腐败问题,使患者享受不到现今社会应有的医疗保障;住房压力问题,使社会低收入群体得不到基本的住房财政补助;民营企业家抗议国资垄断权的问题,使企业公平竞争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环保事件的出现,使民众合法的环境权益得不到保障……
将所有这些问题集中起来,我们不难看出今天中国的诸多矛盾,是由于法定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而引发的。此外,社会普遍痛恨的官员腐败、财政支出黑洞、官商勾结、官员问责制等,都是公共品问题。总之,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公众需求一个高效廉洁、平等参与、公平透明的公共领域。
目前我国的主要矛盾还可以理解为:民众日益增长的幸福生活企盼同与之相适应的环境日趋恶化之间的矛盾。
这里所说的环境,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生存环境。
政治环境,是指国家、政府的高效廉洁、公平透明、诚信公信、令行禁止的执政效率、国家机器的有效运转、公务员的廉政勤政、民主法制普及程度、公民平等参与意识的体现等等。
经济环境,是指国家经济正常运行、社会财富合理分配、贫富差距在可控范围、物价税收财政金融等经济杠杆的有效调控、房价股市信贷等按经济规律运转、国民工资等收入稳定增长等等。
生存环境,是指国民生产生活的环境质量,包括环保、劳保、社会治安、交通、水电燃汽、医疗保健、文体娱乐设施、商场餐饮等公共服务、医保社保、社会救助、社会文明、社会风气等等。
我们只需清理一下近年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种种社会矛盾,便会发现现阶段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普遍感到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生存环境不尽如人意。因此对执政党和政府产生不满情绪,埋怨不已。
我们可以分析一下以上列举的焦点问题。是由于当局在理论研究上的滞后,对我国当前社会主要矛盾的认知还仍然停留在计划经济的旧轨道上。因此没有明确提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社会矛盾,没有从根本上制定出一套符合现行中国的治国方略,仍然还在走“摸索中前进”的老路子。
总之,我们可以断言:公众日益增长的幸福生活需求同与之相适应的环境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正是这个主要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2]
二、正确处理社会主要矛盾的几点思考
胡锦涛总书记最近谈道:“我国的改革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在我们面前有许多必须解决而且回避不了的问题,有许多必须抓紧而不能拖延的任务。”温家宝总理最近也多次强调,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处在一个十分重要的关口。
越是在“关键时期”、越是在“十分重要的关口”,越是要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现实给我们提出的一个不可回避的“火烧眉毛”的紧迫问题。
国民的幸福生活需要一个高效廉洁的政治环境、民众实惠的经济环境、安全舒适的生存环境。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要在理论上厘清社会主要矛盾之外,还要在具体政策制定、国家机器运行等方面予以强化。
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能够生存运行了很长时间,并且生命力还很强,其中必有它合理的优秀成份,实际上这也是人类社会在前进中的智慧结晶。我们不妨顺手拿来,为我所用,何乐而不为?
比如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的分离,目的首先是为了提高各自的效率;政教分离和司法独立,也是出于效率的压力;联邦制的出现和相当一部分立法权的地方化,也是为了效率,便于更迅速地回应地方的民众需求;近年来各种民间组织的出现,使许多公共服务从传统的政府系统中分离了出来,这也是提高社会服务效率的结果。如此等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和思考,有的可以借鉴。当然,由于国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的天壤不同,我们不能照搬照抄,但可以在扩展思路上,得到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除此之外,我认为当务之急,在理论界尚没有准确定位、我们的实践还缺乏理论支撑和指导的情况下,应当从比较突出的几项矛盾入手,选择政府官员腐败造成的政府公信度下降、行政效率不高;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而造成的贫富悬殊过大、城乡差别过大、特权阶层收入过高;社会治安不稳造成的民众不满情绪积累、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缺失、传统优秀文化得不到传承等具体问题,采取大胆的试验性政策,强力推进,边进边完善,以点带面,争取更大的突破。
1、关于政府官员腐败造成的政府公信度下降、行政效率不高的问题。可以选择官员财产公示为突破口。为什么官员的财产迟迟不敢公布?这里有个政府能否下决心的问题。新疆阿勒泰千名官员不是在2009年敢为天下先吗?实际上,只要放开让公众来监督,监督官员的消费,监督官员的家庭,他们多少个孩子,多少个孩子在海外,其家属有误在经商办企业。大家一目了然,所有这些东西完全可以靠民众的力量,靠社会的力量,靠新闻媒体的监督,完全可以做到的。中央和政府应该认识到,官员的腐败行为和在位不作为、乱作为,会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所以,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就应当尽早、尽快而为之。
2、关于社会财富分配不合理而造成的贫富悬殊过大、城乡差别过大、特权阶层收入过高的问题。当前的重点是要抓好两方面:在现金收入上抓好“提低控高”;在社会财富二次分配中抓好“削峰填谷”。
首先从调高劳动者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的比重入手。整个劳动者的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的比重过低,我国居民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达到56.5%的峰值后,就持续下降,2005年已经下降到36.7%,22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而从1978年到2005年,与劳动报酬比重持续下降形成了鲜明对比的,是资本报酬占gdp的比重上升了20个百分点。最低工资水平比较低,这个就得靠政府立法,通过《最低工资法》来提高最低工资的水平。依据国际惯例和《最低工资规定》(《最低工资规定》已于2003年12月30日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第7次部务会议通过),最低工资标准应相当于当地月平均工资的40%—60%。但实际上我国目前还没有一个省达到这个标准。最近,全国已有11个省份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调整,到年底还有20个省市进行调整。这是一个利大于弊的好事。当然,有人也担心,最低工资水平提高后,是不是我们的劳动成本上升,就会降低参与国际竞争的优势?那就该反思了,本来就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要过多地依赖进出口,要着眼于扩大内需,另外,也不能长期只依赖廉价的劳动力这种优势,应该提高技术含量,以提高劳动成本促使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其次就是政府与民众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政府拿走的多了,民众拿的少了,这是从整个宏观上来说。解决这个问题,政府应该减轻税收,让利于民、藏富于民,真正做到民富国强,这就要求政府减少财政收入这一块,还要政府节省开支,不能光靠投资来拉动经济,要通过百姓消费来拉动经济。国家一直在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怎么转变?老是在投资上做文章,政府投资肯定都是粗放的,它不可能完全按照市场的规律有效地配置资源。实践证明很多投资都是打了水漂的,不仅没有效益,反而滋生了腐败。
第三是打破垄断行业的垄断,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现在很多地方又出现了“国进民退”,这是明显的“倒行”。把这些行业的垄断打破了,这些行业的高收入自然就降下来了,有些行业非垄断不可的话,政府要加强监管,要规定其高管、员工的工资不能超出平均工资的多少倍,要有严格的限制。
第四是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根本的途径就是加快城市化进程,不仅让农民进城,还要让农民落户,成为真正的城市居民,他们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就自然提高了。留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他们耕种较多的土地,农村的人口也富裕起来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就缩小了。
3、关于社会治安不稳造成的民众不满情绪积累、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缺失、传统优秀文化得不到传承的问题。最近接连出现的伤害少年儿童恶性案件、造假、食品安全等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对此,一定要痛下决心,限期解决,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一律免职并追责。一些青少年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精神萎靡、颓废,我国传统优秀文化后继乏人,洋节、洋教等泊来文化成为时尚。在这方面,我们的媒体也有一定的责任,应当好好反思一下,是否真正做到了“正确的舆论引导人”。应当相信,广大人民群众还是有最起码的爱憎标准的。从5.12汶川大地震和青海玉树大地震国人的表现,就能说明问题。
社会主要矛盾的辩识和解决,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理论上的探讨,又有实践中的摸索,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明白的。
要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本人的看法是“三定三问”:
就是一定性要准。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得到了飞速发展,走过西方国家200多年发展所走过的路,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虽然这些矛盾既有传统固有的社会深层次矛盾,又有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但是现阶段因失业、医保、征地
论文:如何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本文2011-08-16 08:50:52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4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