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的实践与思考
党的十七大吹响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号角,为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的路子, 2006年,xx县结合实际,开展了扶贫开发整乡推进的探索,通过5年的实践,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2月,我下派到xx县任县委副书记、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总队长,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对xx县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工作进行了认真调查和思考,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县实施整乡推进建设的主要做法
xx县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全县辖4乡3镇、63个村(居)委会、652个村民小组,总面积2189平方公里,总人口10.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92万人,占总人口的91.1%,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0.8%。全县有贫困村44个,农村贫困人口达51872人,占农业人口的56.9%,属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xx县实施整乡推进的主要做法:
(一)广泛动员,激发热情
xx县在实施整乡推进工作中,十分重视强化群众的参与意识,广泛动员、激发群众参与整乡推进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坚持出思路、议大事、作决策都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代替群众决策,把决策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交给群众,坚持依靠群众抓建设,抓好建设为群众,坚持“一事一议”,使贫困群众从被动的扶持对象变为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使整乡推进更加符合广大干部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使农民群众成为整乡推进的直接参与者、建设者、受益者,从而主动投工投劳、自主筹资参加扶贫开发,进一步激发了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
(二)加强领导,创新机制
为切实加强对整乡推进工作的组织领导,xx县实行县级主要领导包乡、副处级领导包村,部门主要负责人包组、干部职工包户的“四包责任制”,坚持帮扶工作实行“定帮扶范围、定帮扶产业、定帮扶时效、定保证措施”的“四定”原则,积极帮助贫困村出谋划策,出人力、物力、财力,帮助困难群众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促进了整乡推进工作落实。
(三)科学规划,优化布局
为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xx县结合实际,认真制定了全县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总规把全县63个村居委会,652个村民小组划分为13个重点示范片区,对同一流域、同一地貌、同一区域的乡村进行统筹部署、集中安排、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以整乡推进重点乡镇和村组为平台向周边乡村辐射。同时,xx县还结合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大土地流转和土地开发整理力度,盘活山林和土地资源,在山区、半山区规划连片的板栗、核桃、樱桃等经济林果种植区以及发展商品牛、羊养殖基地,在坝区规划连片的烤烟、商品蔬菜、蚕桑、葡萄、油橄榄、(花卉)制繁种种植区。通过多年努力,全县已发展核桃10万亩,板栗8.15万亩,鲜食葡萄1万余亩,桑园2.68万亩,油橄榄2800亩,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基地1个,优质烟生产基地7.5万亩。
(四)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xx县在整乡推进建设中,改变了以往资金分散使用、部门各自为战、点多面广、“撒胡椒面”等救济式的帮扶模式,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变、集中投入、用途不乱、各记其功”的原则,全面整合各部门、各渠道的涉农资金,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连片规划,整片推进,促进涉农资金整体效益发挥,实现了由过去抓点上建设的“以点带面”发展模式转变为抓面上建设的“连片推进”过渡。5年来,共整合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80个,投入资金4200万元,整合落实项目资金5410万元,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2403万元,项目总投入达到12013万元,涌现出了以乍石、方山、大奋田为连片的一批示范带动作用强的新农村整乡推进示范区。特别是在方山诸葛营村建设中,县委、县政府围绕“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树品牌”的建设目标,走新农村建设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综合建设之
我县新农村建设整乡推进的实践与思考
本文2011-08-13 14:05:22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44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