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两委换届选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今年全国绝大部分的行政村党支部、村委会俗称的“两委”班子均已到届。各地目前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村两委班子的换届选举工作。三年一轮回,当再一次亲身经历并组织所在乡镇村“两委”换届选举时,感触很多,着实有总结的必要,留意出现的问题,寻找最佳对策。
乡镇人民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人民政权,而村党支部又是党的最基层组织,村民委员会则是中国社会最基本的群众组织,因此,村支部、村委会可以说是构成了人权机关倍受关注的中心问题。作为全国总人口80%的农民领导组织,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选举及工作就自然而然地成了方方面面关注的焦点。按笔者的新身经历和看法,村“两委”班子选举和工作至少存在如下十九个问题。概括起来是,村支部受家族势力的制约,其领导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党支部取代了村委会的“一言堂”问题;村委会凌驾于村党支部之上,颠倒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农民不愿意入党,导致村支部后继乏人;宗族家族操纵选举现象愈学愈烈;庸官用着放心,能人落选灰心;无序的上访和恶意的罢选严重影响了村“两委”班子的工作;债台高筑的村经济导致“两委”换届难产;村干部的年龄和学历很难界定;村官能上不能下的旧习直接影响了农村的稳定;同一地区甚至于同一乡镇内各村的“两委”班子穷于应付;合村并组,干部群众各执一词;一事一议对农村社会公益事业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村民自治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而村规民约则形同儿戏,共青团、妇联、民兵等群团组织形同虚设;群众软、散、懒、等、靠、要思想是“两委”班子开展工作的大敌;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导致“两委”班子工作举步维艰;部分村干部及村民愚昧迷信,涣散了人心,形淡成合力。
1、村党支部受村家族、宗族势力的制约,其领导作用不能充分体现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党支部领导村委会。它的领导作用集中体现在对村委会换届选举前准备工作的组织,选举中工作的监督,选举后日常工作的开展,在实际中却存在着村宗族、家族势力的干预村“两委”班子的现象。干预村支部使其领导村委会的作用大打折扣的具体表现是党员占多数的大姓家放直接操纵支委选举,在新成立的支委班子中“控股”,随之而来的村委会换届领导组成员也通过村民代表推荐选举的合法,形式由所谓的 “名门望族”占多数。换届选举的投票新村委人员的构成,班子诞生以后工作的开展,均笼罩在大姓宗族的阴影下,因而支部的领导作用被大大弱化。许多工作的进行,实际上也就成了大族的皮影戏。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一是进一步完善村支委候选人“两推一选”办法(支部候选人由党员和村民代表推荐,党员大会选举)。在社情民意比较复杂的行政村,要坚决行使乡镇党委的绝对领导权,在严格遵守《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的前提下,由党委在充分征求党员意见的基础上,直接决定丢委的候选人,然后纳入村党员大会上民主选举,既避免了大族控制下的村民代表干预,又合乎程序。
宗族家族势力操纵村委会选举的现象全国普遍存在,根除根艰难,我们探索过的比较有效的办法就是以村民小组为单位,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充分的宣传,把那些以往发生过的大族推选上来的村官为祸更烈的反面例子充分介绍给选民,把村委会人选与村前途命运的关系讲深讲透,另外,在“海选”的过程中,尽可能地动员选民“一人一票”秘密画票、独立投票,尽量减少法定的一人代投不可超过三票的作法,这样就最大限度地保证了选民真正意志的体现。减少了家族操纵成分。当然,这只是一种权益之计,从长远来看,只能通过深入持久的宣传,尽快提高农民素质,才能根绝这一弊端。
2、党支部取代了村委会的“一言堂”现象
在家族、宗族势力不太明显的部分行政村存在着“两套班子,一杆鞭子”的支部一言堂现象。《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民自治是党领导下的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完善的过程。支部领导指的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绝不景独裁。但有些村支部却把领导权力发挥到极致,集党务政分财务事务四权干一身;支部书记变成了土皇帝,党务行使领导权,政务行使决定权,财务行使批准权,事务行使包揽权。村主任唯唯诺诺,其他委员噤若寒蝉。换届选举领导小组用谁不用谁;投票时选谁不选准。村委班子组成后,计划生育指标、宅基地、扶贫成救济款物,集体所有的荒山林地等给谁不给谁,都是支部书记一人说了算。 解决上述问题,只能靠党委的决策和群众的监督。党委的决策表现在,在所属党支部的用人问题上起决定作用。对那些以党代政屡教不改的村支部负责人,要该撤的坚决撤换。群众监督有两层含意,即党员监督和村民代表监督。党员监督作用于党员人分上,党员有权维护定期召开党员大会的制度。按照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来规范交部的行为,村民代表监督的中心就显“一事一议”,对于党支部强迫村委会提出来的动议可以赞成也可以否决,同时,成立群众理财小组和政务公开监督小组。这两个组织人员的组成和监督作用的发挥至关重要。必须让群众推选那些德高望重、正直诚实的人参加,定期听取村委会对财务和政务处理情况的汇报,监督政务公开栏和财务公计栏内容和形式的真实性,以前我们很多行政村都相继成立过群众理财小组,也办起过“两栏”。但大多都流于形式,有的是为了应付检查,有的是为了应付群众舆论通不得以,偶尔出一期蜻蜒点水,其内容的真实程度,群众不得而知,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的作法是强令村支部督促村委会对村级财务政务每季度本必须向群众公布一次。公布前,乡镇农经站人员直接介入,以确保“两公开”的真实性,经过两三年的实践确实遏制了“一言堂”的作法,群众比较满意。
3、村委会凌驾于村党支部之上,颠倒了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与个别行政村以党代政的现象相反,一些村又出现了村委会凌驾于村支部之上的怪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实际上是家族势力左右村务的延续和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村支部较弱涣散的产物;时下,村两委选举意选演说颇为流行,演说内容五花八门。有的确实是买事求是,有的空话连篇,有的干脆相互揭短。记得我亲身经历的两个村换届选举,其中一个村两位村委会主任候选人在演说时,先是相互摆功,后来舌剑唇枪,甚至从生活作风上相互指责,听得选民呆若木鸡,津津有味,那位女候选人嚎啕大哭狂奔而去,另一个村的村主任候选人是一位因炒股及作到食品生意而富起来的暴发户,人品端重,充满志向,大有不富村不为人的气势而且提出了比较切实的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的思路,并且不要工资。选民无不欢呼雀跃,兼之波候选人又是本村的人性,选票激增,成为本地区罕见的选票大满贯。上任以后,首先给支部书记下命令,要求党支部只管发展党员,其它工作不得参预,而且雷厉风行,对村两委成员买行严格的签到制,迟到五分钟罚款10元,他本人也确实以身作责,从不违反,随即又大刀阔斧清理村民陈欠的三提留款,先清本族后清外姓,一路叫骂,对乡镇政府安排的中心工作,也是夜以继日催促督战,按理这样大公无私的村主任打着灯笼难找,可偏偏是民怨沸腾,不到一年,被迫辞职,究其原因一是架空了村党支部,违背了支部领导村委会的原则:二是工作方法简单粗暴,村干部不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此实行严格的作班制根本行不通,不知道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只知道强制推行,结果只能是辞职不干,这样的“一言堂”村委会干部应该还是好的,如果换上一身痞、贪得无厌的村官,那就更为祸不浅了。这样的人不单驾空村支部,而且也会驾空绝大多数选民的初衷成为村匪村霸。
要解决上述问题:一是要严把入选关。选举前要深入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乡镇党委政府虽然不能干预村委会的选举,但完全可以有理由提出用人标准。我们就尝试过,在选举前由乡镇党委鲜明地提出四条用人标准,随选民榜张贴到各组,第一条标准是选举一身正气的人,能有一个正派的工作作风;二是选举一个有头脑的人,能有一个清晰切实可行的发展思路;三是摒弃一身痞气的人,可以避免许多灾难;四是摒弃贪得无厌的人,可以基业永存。再配上高音喇叭,四处宣传,足可打动选那不为蝇头小利而动的公心。解决问题的途径之二是充分发挥村民代表“一事一议”的作用。对群众不得而知的动议,坚决不予承认,对不合理的建议坚决否决,途径之三就是适时启动罢免程序,对那些横行无忌无视支部领导漠视群众利益的村委会干部坚决依法罢免。
4、农民不愿入党导致村支部后继乏人时下,农民不愿入党比较普遍,究其原因一是嫌麻烦,不愿开会;二是怕得罪人。稍有头脑的党员大都外出务工挣外块,留在村里大都老弱病残,笔者所经历的一个村,全村近千口人,只有16名党员,外出务工具名,在家的确1名党员年龄最大的确岁,最小的岁,支部换届时,支委好不容易选出组成就是找不出一个群众认可的支部书记,镇里下派的干部换了两茬,村里也没起色,最后只能在十一名党员中选出现名轮流坐桩,群众非常认可的外出务工的几位能力很强的党员村里派专人去找,得到的答复是:嫌村干部年薪太少,没兴趣干。镇党委派专车行程上千公里千呼万唤才答应上任,干了一年辞职工次,又撤手南归去务工。为此该群众编了一首打油诗:“一等能人赵x会常年领支基建队;二等能人陈x龙行走江湖样样行;三等能人王x臣一年三辞冷人心;四等庸人李x钊实在无人重担挑”。可以说这首打油诗既反映了农村支部能人不想干,庸人干不好的现实,又反映了党员后继乏人的局面,令人感喟不已。
解决农民不愿入党的难题,目前较为妥贴的办法在深入动员农民入党,做好宣传工作的基础上,一是“强制”村支部建立村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将其纳入当地党委年度考核支部的目标体系之中;二是乡党委对村支部推荐的入党积极分子要派专人跟踪发动,持久动员,最终感化他们自愿加入党组织。
5、宗族家族操纵选举现象愈演愈烈
《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明确规定,村委会改选要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但在实际中,这一原则往往被弱化,自古以来“民不举,官不纠/的中庸之道已被人们所认可,拉票贿选,家族控选等,在许多地区被人普遍接受。每到换届前以家族为依托的”选派“林立,白天相安无事,夜里“选托”四处游走,为“选主”援唇鼓舌,远交近攻,近者交之以心,远者结之以利。选举时“专列”义务接送选民,笔者经历的一个条件比较好的村,换届选举的一个月内,村里开办的商店销售额是非选举年同月份的确10倍,选民们常挂在嘴边的是“人生得意需尽选,莫使选票空对人”。也只有在这个时候,5元钱一盒的香烟;10元钱以上一瓶的好酒才堂而皇之地普及各家各户,值得回味的是群众对这种现象非常认可,这里也从未发生过举报现象,实在地讲。也无法清查这些事情,我们问过一都分选民对宗族家族控制下的拉票贿选现象感触得到的是众口一词“拿人手短,吃人嘴短,心甘情愿”。
解决上述问题,严厉查处;当然无可厚非,但法不责众,特别是群众认可不举,干部再反对也不可纠,笔者认为,目前,最妥善的办法也只能是加快农村种养业结构调整步伐,尽快让农民富起来,不再为那些蝇头小利而折腰。此外,要大力加强对群众的政治思想教育的同时,不断提高村民的文化水平,实践证明文化水平越低的人,盲从性就越强,因此,提高群众文化水准就成为今后农村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6、庸官用着放心,能人落选灰心
换届选举时,选民的心态有三种:一种是从全村发展的高度对待选举,希望大家都投能人一票;第二种是抱着事不失已,高高挂起,谁干都行的思想对待选举;第三种心态是宁用庸官不选能人,这种庸者上,能者下的例子在上一届村接会换届选举中就显露出来了。一些有头脑有作为的能人纷纷落马,那些胆小如鼠、不思进取的庸才登堂入室,甚至有的村民选出一批滴酒不沾,甚至腿有残疾的庸人进入了村委会。用村民的话讲。滴酒不沾的人可以避免大吃大喝,腿有毛病的人不会跳舞。这些当选者,不是老守田园,终其一届,就是无能为力被迫辞职,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说、一方面反映了农民盼望清官对村官德为先的重视。虽然这种意识看起来很滑稽、很无奈,但确实从一个侧面证明了中央提出的“以德治国”有着相当广泛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一种人材的浪费,许多有志之士因不得入选而心灰意冷,古人有“尸位素餐”之说,现在我们更提倡无功就是过。
解决上述问题,目前只能一靠宣传;二靠法制;三靠监督,一靠宣传那就是在村委换届前要大张旗鼓地宣传能人治国的思想,宣传一个地区的发展关键是人才。在农村,只有做到了人尽其才,才能实现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在目前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农村,尤其需要能人,需要一大批一头建基地,一头跑市场的种养业结构调整的行家里手;需要一大批重振乡镇企业雄风的实干家。告诉群众不怕能人违纪违法,就怕监督上不去,让选民明白在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法制日益健全的社会应该放心去选那些德才兼备的人。这一宣传发动工作应纳入乡镇党委的年度工作日程,在村换届选举前,通过板报、电视、标语等宣传出去。
运用法律武器严厉打击经济犯罪,运用监督机制约束村官的行为,变“腐官用者放心,能人落选灰心”为“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
7.部分村民无序的上访和恶意的罢选影响了村两委班子的正常工作
村民委员会的直选是我国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伟大创举,真正体现了广大农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但“好经也有念歪”时,绝大多数村民拥护履行法律赋予的民主权利的同时,极少部分选民打起了擦边球,对村官稍不如意的,动辄召集东西两院“议员”十人联名到处签字、弹劾罢免村委会干部,他们
村两委换届选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文2011-07-31 10:25:53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4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