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XX县农村养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1-07-24浏览:2725下载247次收藏

  摘要: 科学的养蚕技术、规范化的操作规程、严格的消毒方法是预防蚕病发生的主要手段,是蚕茧生产夺取优质高产的关键。笔者通过调查了xx县当前蚕农养蚕生产中存在的共性技术问题,提出相应的生产对策。
 关键词:农村  养蚕  问题  对策

1、存在的问题   

1.1不适宜的饲养环境条件,影响蚕儿的正常发育

1.1.1温度对蚕体发育的影响。

蚕儿是变温动物,环境温度对其生理影响很大。适宜的温度有利于蚕体发育,有利于增强蚕儿食下量和食下率,反之会抑制蚕儿发育。一些蚕农在养蚕生产中不注意调节,如小蚕期需要25—28℃高温饲养[1],但一些蚕农连续在20℃左右自然条件下低温饲养,也没有意识到要人工加温,才能把小蚕养好;大蚕期需要低温饲养,但在夏秋季,有时蚕室小环境温度高达27—28℃以上,蚕农也不想办法降低蚕室温度,加之一些蚕室无对流窗,通风不畅,闷热天气,对蚕儿有极大影响。

1.1.2湿度对蚕体发育的影响。

适宜的湿度不仅可以促进蚕儿发育,可减少蚕病的发生。小蚕适宜高温多湿的环境条件,部份蚕农只注重加温而忽视了补湿,给蚕儿生理造成不利影响;大蚕适宜低温低湿的环境,排湿很重要,生产中蚕室大多是单面门窗,空气不对流,蚕室湿度大,致使蚕儿发病多。

1.1.3眠中处理不当,造成蚕儿发育不齐。

眠中处理是养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技术环节。蚕眠后,从表面看,蚕不吃不动,但其体内仍然进行着生理变化[2],此时疏于管理,尤其是温湿度的调节不当,对蚕儿发育影响很大。如此时温度低于适宜温度,就眠时间就会延长,湿度过低,脱皮困难,蚕儿消耗体力过大,发育不齐,导致蚕儿抵抗力下降,从而影响蚕茧产量、质量。

1.1.4 生长发育期延长,致使蚕儿抗性降低。

生产中除了天气因素外,人为因素等造成蚕儿生长发育期延长占了很大比重。有些蚕农不按照规范的技术操作,各龄期达不到目的温湿度,或是不按照蚕儿发育所需的叶质要求饲养,达不到良桑饱食目的等原因,导致蚕儿生长期延长,发育不良,体质下降,抗病力减弱,感病机率增加。

1.2传染原控制不严,处理不当

1.2.1忽视病死蚕及蚕沙的处理

  蚕期中病死蚕、蚕沙乱丢或堆放在蚕室周围,任人践踏,人为扩散;病死蚕随地乱丢,任鸡鸭吃,到处排粪散毒;在采叶过程中将新鲜蚕沙运送到桑园,造成病菌循环浸染;用过的旧簇具处理不当,消毒不严,重复使用,或用后随便堆放,病原扩散蔓延。

1.2 .2使用消毒药剂不考虑药剂性能和环境条件。

目前,蚕农消毒大多仍以福尔马林、漂白粉和新鲜石灰作为主要消毒药剂。福尔马林具有强烈刺激性,该药剂在消毒时要求室温达24℃密闭保湿5h以上,才能发挥其作用,单独使用对中肠型脓病的多角体杀灭不彻底[3];漂白粉为氯制剂,性质极不稳定,不宜久贮,在潮湿、高温和阳光下分解快,容易失去消毒作用,且对金属制品和棉制品腐蚀性强,配制时要求用少量水调成糊状,加水充分搅拌后静置1h,取澄清液[4];生石灰是灰色硬块,加水化成新鲜石灰粉才能达到消毒防病目的;而部分蚕农消毒时不考虑药剂性能,达不到消毒目的。

1.2.3蚕药使用不科学合理,忽视用药针对性

部分蚕农忽视消毒防病知识,对药品性能了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XX县农村养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