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化和工业化用地量需求不断增加,农村集体土地被大量征用,大批农民成为失地农民。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在长期的城乡二元化结构下,农民的社会保障仍基本上处于十分薄弱的环节,土地对农民而言,具有生产资料和社会保障双重功能。农民一旦失去土地,立即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群,他们担负着由农村向城市转型的改革发展成本,现在有面临着生活、就业、养老等方面的困难,已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大隐患。因此,尽快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对保障失地农民权益、维护社会和谐,推进城市化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一、失地农民的现状
随着我县社会经济的发展,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建企业以及交通、建筑行业等全面发展,各地县区、乡镇的城市化建设不断提速,迅速催生了一个急剧膨胀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这种情况在城郊结合部尤为突出。目前在全县新区的失地农民中,仅有约10%的农民被征地拆迁后能以简单工程谋生,有约20%的农民以土地补偿款为资本,小本经营;有约20%的农民外出打工谋生;剩余的50%在家赋闲,无事可做。可以说在失地农民中,通过政府有组织地进行培训上岗的几乎为零,除了享受全国统一推行的农村医疗保险政策外,从未享受过专门针对其失地农民身份的社会保障政策。
二、当前失地农民安置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一的安置方式难以适应失地农民生活转型的需要
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就业压力持续增大的影响,在对失地农民的安置上,采取的几乎都是单一的货币安置方式。暂且不论安置补偿标准的高低,就安置方式而言,其缺点是明显的:一方面由于农民普遍文化素质不高,缺乏基本理财技能和谋生技能,在领取大额的补偿后,要么管理不善甚至“吃、喝、嫖、赌”挥霍一空,要么投资无门坐吃山空,少部分有经营能力的人,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引导,往往难以形成规模;另一方面,在我国医疗、读书等费用居高不下大环境下,有限的补偿款根本无法承担全家老小无限的生活开支,一旦家中出现突发事件,势必造成生活无法维系。
(二)失地农民素质低,就业观念落后是造成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
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有近70%的失地农民表示难以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文化素质较低、缺乏专业技能是就业难的主要原因。经笔者走访了解,在金阳新区的农民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约38%,占到了总人口的1/3多,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约55%,只有约7%的人具有高中以上学历。很明显,目前失地农民的文化素质不能适应工厂、企业的招工要求,而那些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无一技之长的劳动力就更难找到工作,即使找到就业机会也只能从事耗体力、报酬低、稳定性差的简单劳动。2、失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难以转变是其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从社会学的视角看,对已经长期习惯农村生活、习惯农业生产的农民而言,要
关于进一步建立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议
本文2011-07-18 18:52:39发表“策划方案”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33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