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专合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县委实施“三化”战略,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鼎足之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下简称农民专合组织)是农民自愿参加的,以农户经营为基础,以某一产业或产品为纽带,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实行资金、技术、生产、购销、加工等互助合作经济组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在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农民专合组织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对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如何适应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要求,实现现场与市场、农户与客户之间的对接进行了有益探索,提供了可贵范例。为进一步落实服务县委提出的农业产业化战略决策,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根据县委印发2009年政协工作要点的安排,县政协组织专班,对我县农民专合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为期近三个月的专题调研,先后走访了******等乡镇和******禽业合作社、*****茶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社,并和相关业务部门进行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民专合组织发展状况
从2003年3月我县第一家农民专合组织——县养禽业协会成立至今,全县共发展农民专合组织146个。这些农民专合组织,按组织形式划分,专业协会80个,专业合作社66个;按行业划分,种植业64个,养殖业67个,农产品加工业9个,其它行业6个;按组建方式划分,能人大户牵头组建79个,龙头企业牵头组建13个、县直部门牵头组建47个、“支部+协会”形式组建7个;按覆盖区域划分,村级33个,乡镇级96个,县级17个。几年来,我县农民专合组织先后获得国家级“优秀农民专合组织”称号2个,全省“知名农民专合组织”3个,省行业“十佳”合作社2个,省市示范建设点7个,共争取国家扶持资金340万元。2006年,我县被省政府评定为全省农民专合组织建设示范县。
农民专合组织的兴起与发展,第一次把个体农户、土地、产品、市场有机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和适度规模经营,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竞争力,建立了政府部门、农业企业、广大农户间的新型合作关系和服务机制,提升了农村经营水平和农业比较效益。主要成效表现为“四个促进”:
一是促进了产业发展。据调查,2005年至2008年,全县主要农产品生产规模与农民专合组织的发展规模呈同比增加态势。如养鸡行业农民专合组织由7家发展到26家,家禽出笼量随之由351万只提高到1300万只;生猪行业农民专合组织由3家发展到21家,出栏量随之由38.5万头提高到65.1万头;水产类农民专合组织由4家发展到16家,养殖面积随之由13.7万亩增加到14.8万亩,生产量由6.3万吨提高8.5万吨。可见,农民专合组织的发展推动了农业支柱产业的形成,显化了产业特色,为我县争创水产、畜牧大县作出了贡献。
二是促进了集约经营。据统计,全县农民专合组织成员中有专业大户2975户,比2005年增加2489户;建有养殖小区31个,形成特色板块85个。养鸡、养猪、养鱼等行业几乎被农民专合组织及其大户所“垄断”。同时,农民专合组织在基地建设和连带农户中,促进了一些地方“一村一品”建设,全县已形成专业村74个。清泉镇东门河养鸡专业社成立后,带动140多户发展蛋鸡养殖,同时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防疫、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价格“五统一”,改变过去农户鸡蛋“提篮小卖”、“各自为政”的销售局面,产品直接销售到中百等大中型超市。全村蛋鸡年产值3000多万元,人平收入2.2万元,成为“**蛋鸡第一村”。
三是促进了科技进步。2005年以来,全县农民专合组织建立网站9个,办报送报6种80万份,举办培训活动4000多场次,培训农民近30万人次;引进猪、鱼、鸡、果等新品种13项,采用新标准新技术新模式42项,有力地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已注册农产品商标11个,取得农产品质量认证5个,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8个,获得绿色农产品认证4个。“**牌”鱼面、“**河”牌鸡蛋、“**牌”茶叶获得中国农博会“金奖农产品”称号。县养猪业协会引进“大白”、“长白”、“杜洛克”等原种猪20000多头,加快了全县牲猪品种改良进程,目前,全县良种猪养殖比例达85%。县水产养殖协会先后引进加州鲈、建鲤、异育银鲫等13个优良品种,改变了我县鱼类品种单一、品质低下的状况,全县良种投放量达78%。
四是促进了农民增收。以去年为例,全县农民专合组织统一销售农产品产值13亿元,经营总收入28亿元,实现利润4600万元,对社员盈余返3000余万元。农民专合组织成员家庭人均纯收入7250元,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3167元。**菱藕专业合作社成立后,将种菱户全部组织起来,产品注册“***”商标,采取专业社谈判定价,集中定点发货的方式组织销售,去年销售菱角380万公斤,每公斤比市场价高8分钱,为农民增收30余万元。
二、我县农民专合组织发展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目前,我县农民专合组织包括协会和合作社两种组织形态,其中松散型、公益型协会占55%,紧密型、实体型专业合作社占45%;即使在法人实体型的专业合作社中,实行股金(资产)入社只占五分之一,实行二次返利的不到一半,其整体发展仍处于半自发半无序状态。在调查中,各方面反映的问题主要是“五个不够”。
(一)持续重视不够。对农民专合组织的发展,应该说县委、县政府是重视的,先后于2005年、2007年出台了两份文件,明确了阶段性目标任务和扶持奖励政策,并安排了部分以钱养事资金。但县乡两级换届后,一些干部包括部分领导干部对农民专合组织的作用认识不高,看法不一,文件提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有的没有落实,有的打了折扣。如:在组织领导上,虽然人员变动很大,但几年没有调整领导小组成员,没有明确专门的指导管理机构,没有安排专项工作经费,乡镇和有关部门没有明确专人负责,部门与乡镇、部门与部门之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工作机制,客观上存在“靠自觉抓、靠自发办”各行其是的现象;在发展指导上,没有制订总体规划和行业管理规范,重设立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只登记不注销;在工作部署上,只定目标提要求,没有作为重点工作专题研究,没有相应的推动措施,缺乏统一组织与协调,虽然将发展
关于农民专合组织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本文2011-06-01 17:43:03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0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