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调研报告
同在蓝天下 共享好资源
在县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上,××委员发出了“关注留守孩子”的呼吁。的确,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的趋势,从而产生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村留守学生。我县2007年最新统计留守学生5.9万人,占全县学生总人数的41%,连县直实验中学就有896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3.5%,不少乡镇学校个别班级达到90%以上。这些孩子短期或长期失去了直接监护人,形成了诸多事实上的“单亲家庭”和“隔代教育”现象。家庭教育的欠缺,使这些孩子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就象乡村的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环境中自然生长,从而更容易出现心理不健全、行为失范、学习落伍、逃学辍学等现象。这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问题,历来是学校、家庭、社区共同的责任。但是,由于亲情的长期缺位,无法实施正常的家庭教育,再加上农村的实际状况,社区教育无从谈起,这样“留守学生”的监护和教育的职责几乎全部落在了学校教育的肩上。从教育的角度来讲,虽然无法担负起这样一个巨大而又沉重的责任,但面临现实,又不能不更好地履行教育的职责,寻求一个教育管理“留守学生”好的平台和突破口。从国家政策、社会现实和我县农村教育的现状出发,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与管理,是解决当前我县农村义务教育资源不足、效益不均衡,促进留守生健康成长的一个有效途径和多赢之举。
一、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现实意义
从我县农村教育现状来看,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至少有三个方面的意义:
一是适应农村人口变化、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的需要。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生育观念的变化、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和农村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我县不少农村学校特别是小学教学点的学生骤减。××等乡镇的一些偏远山区,一个教学点只有十几个学生,甚至几个学生。从2000年至今,我县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学校布局调整,全县小学由563所已经调减为213所,初中由43所调减为33所。但是,按照全县0-20周岁文化人口统计,预计到2015年全县年级人均数将稳定在9000人左右。学生人数的减少必然导致教育资源的重新组合,使学校服务的覆盖范围大为增加,使学校所数进一步减少并向集镇集中,更多学生需要到校寄宿。
二是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农村教育质量的需要。建立寄宿制学校可以在现有校舍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改建和整合,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资源。既能缓解教育经费的不足,又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使学校更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开设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和规范教育教学管理,帮助孩子提高学习质量和综合素质。三是提供良好生活学习环境,促进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失去父母管束的孩子最容易走上邪路,将留守生集中在一起,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待在学校这一教育环境里,既能保证充分的学习时间和学习质量,又能树立集体主义精神和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
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调研报告
本文2011-05-29 08:44:26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90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