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水产畜牧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市水产畜牧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一、“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一)主要目标
1、肉类总产量按年10%速度递增,2015年产量达到40.39万吨,人均占有肉量达到104.27千克,年均递增9%。
2、渔牧业产值和生产速度要实现大跨越。
(1)产值:渔牧业产值年均递增12%,2015年达111.14亿元,在大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中占近半数,达49.54%以上。
(2)畜禽出栏量:2015年,生猪出栏量达382.35万头,年均递增10%;牛出栏量达26.69万头,年均递增5%;羊出栏量达78.23万只,年均递增12%;家禽出栏量达5947.56万羽,年均递增18%;
(3)畜禽存栏量:2015年,生猪存栏量达367.87万头,年均递增7%;牛存栏量达87.52万头,年均递增5%;羊存栏量达66.92万只,年均递增10%;家禽存栏量达2191.36万羽,年均递增12%;
(4)水产品产量和养殖面积:2015年,水产品产量达16.18万吨,年均递增约12%;水产养殖面积达到25万亩;生态网箱养殖54000箱,集约化网箱养殖18000箱;库湾围栏养鱼10万亩,健康无公害水产养殖面积达20万亩。
3、特色产业要现实大发展。即到2015年,肉兔出栏600万只,年均递增26%;肉兔存栏20万只,年均递增26%。
4、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普及率大提升:即到2015年,全市市场水产畜牧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面达100%;先进水产畜牧兽医科技普及覆盖率85%以上。水产畜牧优良品种(苗种)推广普及率达80%。
5、农民专业合作要大发展,产业化水平大提高:即到2015年,全市建立畜牧产品加工企业10个,建立水产品加工企业2个,水产畜牧产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建立养殖业农民专业合作社400个,年均增长25%,社员达3500个,带动面上养殖农户20000户。
6、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
(二)主要任务措施
1、重点建设任务
(1)重点抓好五大优势产业。
①优势牛产业。充分发挥草山草坡和饲草、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推广象草等高效高产优质牧草的种植、果园套间种豆科牧草、冬闲田种植黑麦草,做好甘蔗尾梢等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推广杂交改良、舍饲圈养和补料技术,发展规模化小区科学饲养,大力发展养牛业生产,把**发展成为优质奶水牛生产基地和优质肉牛生产基地。“十二五”期间,一是重点发展右江河谷奶水牛产业,建立2个基地,其中一个基地奶水牛存栏5000头,另一基地奶水牛存栏3000头。二是在两翼山区县大力发展优质肉牛产业,建立优质肉牛生产基地。三是进一步扩大奶牛场的规模和数量,建立12个县城郊区奶业生产基地。
②优质肉羊产业。充分利用我市发展山羊养殖的区位优势、草地资源优势和优良的羊种质资源,通过大力推广圈养山羊饲养技术,放养与圈养相结合,实现山羊生产的规模化、基地化和集约化,建立右江河谷山羊圈养综合开发基地和北部、南部山区肉羊生产基地和隆林保种基地促进全市养羊业的发展壮大。
③优质生猪产业。生猪产业要大力发展三元杂瘦肉型猪生产,积极发展地方特色品种、生态优质等的生猪生产,推行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生产经营。重点抓好各县(区)的“生猪”菜篮子基地建设。
④短平快特色产业。实施以鸡、鸭、鹅、兔为主的“短、平、快”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果园下和林下养鸡、工厂化养鸡、集约化养鸭、养鹅,标准化、规模化养兔、生态鸭、生态兔等产业。“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林下养鸡产业,力争用5年时间计划发展年出栏林下肉鸡5000万羽。同时,重点培育特色品牌,提高组织化程度。
⑤优势渔业。大小一起抓,“抓大”,即指继续抓好以网箱养殖为主的大水面开发。一是抓鳙、鲢鱼为主导品种的生态养殖;二是抓罗罪鱼、叉尾鮰等优势品种(包括本地市场容量大、效益好的草鱼、鲤鱼等大综品种)的集约化健康养殖。“抓小”,即指发展庭院渔业的小区养殖,我市适合庭院养殖的品种众多,而且都是名特优品种,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千家万户都可参与。三是抓好低产池塘改造。通过清淤挖深,固堤护坡,提高抗御养殖病害和气候异常变化、洪涝等自然灾害能力,池塘养殖环境进一步优化,将实现“宽水养大鱼、深水鱼高产”。
(2)大力推进畜禽良种化进程。
完善市、县牛羊冻精中转站和水产苗种场建设,提高现有种猪场、种羊场的繁育能力和种畜质量,加大牛羊猪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力度,提高水产畜牧良种覆盖率。
(3)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继续大力实施“规模化、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行动计划”,以积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和养殖规模场为纽带,以生猪、肉鸡、肉牛、肉羊等产品为重点,全面推行规模化、无公害渔牧产品系列标准,建设水产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无公害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开展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认定和无公害产品认证工作。到2015年,累计认定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100个,认证无公害产品80个,实现生猪、肉鸡肉牛、肉羊、肉兔、水产等优势品种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到75%,供应城镇消费的水产畜牧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生产。
(4)建立“四地一区”特色产业带。
即建立**优质生猪新基地、**地方畜禽优良品种保种与开发利用基地、广西**草食动物生产基地、**大水面渔业健康生产基地和**右江河谷亚热带现代水产畜牧业开发示范区。
(5)推进水产畜牧业科技进步。
加强畜牧业高新科技的产业化应用,不断提高畜牧业产业升级水平。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示范推广畜禽良种、高效养殖和标准化生产等技术,促进水产畜牧业产业转型和技术升级。到2015年,水产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0%,先进水产畜牧兽医科技普及覆盖率85%以上。水产畜牧优良品种(苗种)推广普及率达80%。
(6)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实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项目,建设动物疫情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系统、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与技术支持系统、动物卫生监督执法系统、兽药质量和畜产品安全检测系统、动物防疫物资保障系统等“五大系统”,加强兽医队伍建设,加强动物免疫工作,主要动物传染病和人畜共患传染病的免疫密度达到100%,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控制和扑灭工作。
(7)加强畜牧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实现畜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和生态化生产。大力推广“蔗-牛-菇-沼气”、“猪-沼气-林果”、渔业网箱套养等种养有机结合的循环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促进水产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2、保障措施
(1)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把扶持水产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水产畜牧业发展规划,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认真组织实施。二是成立“十二五”水产畜牧业规划领导小组及工作实施小组。领导小组由市领导牵头,成员由各相关单位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规划工作的领导,协调、组织各部门制定规划及实施方案,落实有关经费。工作实施小组由水产畜牧部门牵头,成员由抽调的相关人员组成,主要负责规划的业务技术统筹制定和落实具体工作等。三是各地方政府要加强协调和调查研究工作,及时解决水产畜牧业规划、发展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级水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规划、指导、管理、监督、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共同促进水产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四是依法促进水产畜牧业发展。各县区要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渔业法、畜牧法、草原法及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落实支持水产畜牧业发展的各项措施。加大普法力度,提高生产经营者的法律意识。加强行政执法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2)制定和出台鼓励政策,推进规划落实。
一是各级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要做好养殖用地土地规划,制定出台养殖用地优惠和鼓励政策。鼓励各地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充分利用荒山、荒地、滩涂等发展畜禽养殖。加强水产畜牧业规模化养殖小区水、电、路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水
市水产畜牧业十二五规划发展思路
本文2010-12-09 12:32:57发表“工作计划”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832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