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城建工作十二五规划和项目谋划
**县城建工作“十二五”规划和项目谋划
(草 案)(2011——2015年)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县城建工作“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县抢抓机遇,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构建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贯彻落实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我县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推动我县城镇化持续健康发展,结合《**县城总体规划(2008-2020)》,特制定本规划,以有效指导“十二五”期间城建工作。
本规划范围为**县城区,规划期限为2011—2015年。根据住建部要求,本次规划包括:城区交通、污水处理、供气、住房建设、集中供热、园林绿化等设施。
一、**县城区基础设施发展现状与问题
(一)**县城基础设施发展情况
1、基础设施发展总体情况
**县位于**市东部,总面积为542平方公里,辖5镇4乡299个行政村,总人口达34万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至2010年,县城建成区面积8平方公里,人口7.6万人,全县城市化水平达到39%。“十一五”以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县城的城建工作从保障城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出发,投入资金9.76亿元,实施了道路、污水处理、供气、住房、供热等工程的新建、改建任务,形成了构建宜居宜业生态城市的框架,使城市功能更趋于完善,营造了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居住空间,城市文化内涵和品位有了明显提升,投资环境得以较大改善,带动和促进了城市快速发展,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加强。
2、分项基础设施规模和人均水平
至2010年年底,县城区道路总里程达到 60.98公里 ,道路总面积109.94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由2005年的 10平方米 增加到了 14.47平方米 ;城区拥有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污水管网总长度达到 76.85公里 ,污水处理率达到80%,实现了污水达标排放;建有压缩天然气站1座,供气管道长度 5.6公里 ,燃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普及率为88.16%;新建、改建新式住宅42万平方米,城区人均建筑面积达到 27.6平方米 ;城市集中供热总面积97. 4万平方米 ,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46.4%。
3、基础设施投资情况及效益产出
(1)道路工程。“十一五”以来,市政道路及附属设施工程完成投资1.8亿元,先后完成了******等**多条街路的新建和改建任务,新增城市道路 24.5公里 (含背街小巷),极大地改善了城区路网结构,完善了路网功能,形成了方便、快捷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
(2)污水处理工程。“十一五”以来,为了提高污水的处理能力,投资4741万元建成了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1座、排水检查井145座,铺设排污管网 36030米 。使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了80%,经处理后的污水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
(3)城市燃气工程。“十一五”以来,投资3000万元,建成压缩天然气站1处,铺设管网 5.6公里 ,天然气用户发展到3200户,天燃气普及率达到了16.8%,燃气(天然气、液化石油气)普及率为88.16%,为逐步形成以天然气为主、液化石油气等气源为辅的供气格局奠定了基础。
(4)“十一五”以来,住房建设完成投资5.46亿元,先后建成了**等10多处住宅区,新增住房面积42万平方米,极大地改善了城区居民的居住条件。
(5)集中供热工程。“十一五”以来,新建住宅小区全部采用地热、水源热泵等新型采暖方式采暖,全部实现“一户一阀”计量控制。通过加强对集中供热系统的技术改造,新增供热面积73.85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了46.4%,初步形成了以地热主、其他能源为辅的供热结构格局。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受到思想观念,经济实力、发展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虽然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从整体上来看,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城市承载能力相对不足,部分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仍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二是市政基础设施区域建设发展不平衡,旧城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需进一步提升,新城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还很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加强统筹建设。三是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不高,结构不尽合理,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提高运行效率。四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管理机制不尽健全,投资主体相对单一,资金不足,鼓励机制和法规政策不够完善。
(三)面临的形势和要求
1、宏观形势
一是国家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必将推动中小城市基础设施作用的发挥。从我国国情出发,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而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又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必要条件。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统统转移到大中城市,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小城镇,由于进城门槛较低,适合绝大多数农民的承受力。如果只发展大中城市,不发展小城镇,不仅大中城市的发展将失去坚实的农村基础,而且绝大多数“农民工”将很难转化为市民。因此,加快城镇化进程定会成为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发展目标,必然带来大批农民向城镇转移,带来城镇人口的加速增长,这些对住宅建设、市政改造、公共服务设施等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城镇建设必须适应新形势,加快新发展,满足新要求。
二是低碳紧凑型城镇发展模式必将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低碳型”的城市发展理念,绿色的城市发展道路使城镇化遇到了非常严格的环保要求和低碳排放要求,统筹建设基础设施,使资源共享、生态环境共保、污染共治必将给城镇建设带来重新调整布局结构、完善功能、优化环境、增强吸引力、辐射力和综合服务功能的难得机遇,因此,对于我们加快生态城市建设来说,有望争取到更多的政策市场份额。
三是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必将有力推进民生工作的改善。“十一五”期间,我们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以“强化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为目标,以改善民生和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城镇建设成果更多地惠及到了人民群众。城区基础设施日趋完备,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镇区域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明显提升,人居环境大大改善。在未来的五年里,城镇建设将有新的飞跃,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形势看好,促进民生改善已是必然。
2、制约的因素
当前中小城镇发展中还存着如下制约因素:一是缺乏科学规划和有力引导,城镇建设一味谋求空间扩展,造成大量建设用地无效使用;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严重不足,城镇集聚与辐射功能难以发挥;三是产业发展滞后,就业渠道狭窄,难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
3、存在的有利条件
一是国家及省市有关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为我县城市基础设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国家出台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实施,不仅为我县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在相当程度上构成了我县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的决策驱动力,是启动“十二五”我县城
某县城建工作十二五规划和项目谋划
本文2010-11-14 15:41:30发表“工作计划”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80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