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食品药监局十二五发展规划

栏目:工作计划发布:2010-11-09浏览:2988下载245次收藏

一、“十一五”工作回顾
 “十一五”以来,监管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全市食品药品监管系统干部职工150人,较“十一五”前增加17人,大专以上学历135人,占职工总数87.7%,平均年龄41岁。全市牵头组织检查食品企业8211家次,查处病死猪肉等违法行为87起,追究刑事责任6人,有效防止了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苍溪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药械监管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完成药品质量监督抽验2320批次,药品检出不合格率由15.6%提高到18.4%,检验报告准确率达100%;查处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案件1641件,捣毁制假售假窝点13个,取缔无证经营142户,移送司法机关案件6件,没收销售假劣药品、不合格医疗器械1078个品种、处罚没款327万元,有效防止了药疗事故、医疗器械事故的发生。指导发展药械生产经营企业较“十一五”前增加56 家,有力有序地促进了药械企业发展。

(一)主要成绩

食品综合监管体系初步形成。市食品安全协调委员会制定了《食品安全工作会议制度》等11项制度,将食品安全纳入了对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通过严格实行分段管理、各负其责的综合监管,充分发挥食品安全综合监管的合力效应,全面落实了食品安全的工作任务,形成了“全市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协调指导、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新格局。大力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全面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狠抓食品安全宣传工作,逐步形成食品可溯源管理。开展食品安全应急演练,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查处机制,牵头组织检查食品企业,查处违法行为,遏制了重特大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成效显著。强化药品生产企业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医疗器械监管辖区负责制,推行驻厂监督员制度,加大药品生产企业日常监督检查频次,加强不良反应预报监测,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生产、经营、使用监管,重视特药的精细监管,创建为“无毒害市”工作先进集体。全市6家药品生产企业全部通过gmp再次认证现场检查。建立和完善药品经营企业基础档案,积极推行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狠抓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诚信监管,诚信经营的“双诚信”活动,基本完成新一轮gsp培训、认证、换证工作。加强日常监督和暗查暗访,加大对药品广告的监督检查力度,药品检验与市场监管、稽查执法有机结合,监管能力得到提升。“惠民药房”工程建设取得实效。

食品药品专项整治深入推进。紧紧围绕重点环节、重点品种、重点区域、重点时段,每年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整治联合行动3-5次,依法查处了“利州区加工制售病死猪肉”、“朝天区学校食源性中毒事件”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深入开展对农村药品、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制造邮售假药、疫苗、特殊药品、药包材、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等专项整治和专项监督检查活动,重点对假药“糖酯宁胶囊”,以及“香丹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等有严重不良反应的药品进行了严肃查处,确保了全市人民饮食用药安全。对药品、医疗器械违法案件查处率达100%,受理群众举报案件查办率达100%。

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依法行政“一五”规划任务,“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制定并完善了《xx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行政处罚案件查处分离制度》和工作流程图,推进了行政处罚案件查处分离工作的规范运行。加强政府信息公开,规范了信息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机制,建立健全信息发布协调机制、保密审查机制和社会评议机制,全面推行行政审批窗口受理限时办结制,行政审批事项提速达到30-45%。全面清理规范性文件,废止12件、失效3件。推动行政管理到依法监管转变,加大对假劣药品、医疗器械执法力度,一般程序案件结案率95%,群众举报投诉件处理率100%以上,上级交办案件处理率100%,对国家局、省局质量公告中不合格药品查处率100%。

农村药品“两网”建设取得实效。农村药品“两网”已构建起“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县、乡(镇)、村三级药品质量监管网络”,全市药品监管网络覆盖到100%的乡镇和98%的行政村,形成了以药品批发企业、药品零售连锁企业下伸网点和以村卫生室((((站)为依托的药品供应网络,药品质量有了保证,药品价格更趋合理,管理规范的药品经营企业占领了农村药品市场。特别是在抗震救灾期间,“两网”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灾民集中安置点建立的“帐篷药房”、“板房药店”,及时保障了抗震救灾期间用药需求和用药安全。

医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全市现有医药工业企业10家,其中:药品制剂生产企业6家、中药饮片生产企业2家、医疗用制氧厂1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家。生产剂型12个,136个品种,有国家新药4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4个,基本形成了以中成药为主,化学制剂、中药饮片、医疗器械生产为辅的医药工业体系。开展药品生产企业实施gmp认证、药品经营企业实施gsp认证,医药企业质量意识得到了增强,药品评价性抽验合格率逐年上升,药品市场秩序不断规范。

抗震救灾药械保障有力。主动承担起“5·12”地震后全市抗震救灾医疗物资保障工作,迅速建立医疗物资管理体系、“三审两图一公开”工作流程,使2000余个品规的药械和消杀用品的收发、库存一目了然。截至2008年底,累计接收捐赠、调拨药械和消杀用品共161305件,价值约1.2亿元,累计发放药械和消杀用品143929件,收发差错率控制在3‰左右,取得抗震救灾阶段性胜利。针对部分药品、医疗器械出现的结构性剩余问题,制定了《xx市抗震救灾医药物质储备管理办法》和《库存剩余抗震救灾药品医疗器械处置意见》,确保了库存的16998件救灾药械的安全。

基本建设取得新突破。近五年来,全市系统收入7098万元,国有资产1716万元,比2005年经费收入641万元,国有资产879万元,分别增加6457万元和837万元;基本建设成效明显。

争取到国家第一批国债资金807万元,用于市局、市所、青川局、剑阁局、利州局办公业务用房的新建、维修、实验室改造,市本级国债项目于2010年2月8日建成投入使用;装备设备逐步更新,共投入执法装备420万元,采购的公务用车、照相机、摄像机、笔记本电脑和药检设备等执法装备提升了监管能力;“5.12”地震后,编制系统重建规划资金1801万元,其中:房屋新建3376平方米,投资983万元;维修加固面积4696平方米,投资112万元;执法装备投资331万元;人员培训覆盖到2494个行政村,投入培训经费375万元。

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新形象。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深入开展“三型机关”建设,运用上下内外交流、轮岗交流、公开竞争上岗等方法,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优化了年龄、学历、知识结构,基层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市局成功创建“四好”领导班子、省级文明单位并连续两年荣获市委市政府和省局目标考核一等奖。

(二)存在的问题

食品药品安全隐患依然存在。违规使用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等问题难以根治,食品生产小作坊条件差、管理乱,小副食店、小餐饮卫生条件差,硬件配置不到位;部分学校食堂环境卫生差,硬件投入不足。药品gmp、gsp执行有滑坡现象。

依法行政能力有待加强。应对新职能,履行新职责,干部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电子监管尚未启动,影响到了行政执法的效率、效果。

新职能涉及项目缺乏监测能力。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监督将作为新职能划入,监督队伍需要培养,监测条件有待创立。

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有待加强。机构、编制、经费、设备有待进一步落实。

服务医药经济发展软环境有待改善。行政审批两集中两到位还不彻底,行政监督中指导、服务的作用有待加强。

二、“十二五”工作规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监管理念,推进改革发展,创新监管模式,坚持依法行政,提高监管能力,保障群众饮食安全、用药安全有效,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为建设和谐xx努力奋斗。

(二)基本原则

1、落实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的根本要求,把保障公众饮食安全、用药安全有效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的监管理念,把科学监管的任务落实到为人民群众服务、为管理相对人服务、为党委政府服务上去,促进食品药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坚持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相结合的原则,加强基层,强化基础,创新机制,提高能力,建立一支与xx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相适应、与监管事务发展相适应的监管队伍。

(三)目标任务

经过五年的努力,全面实现新一轮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和机制改革履职到位;监管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和执法装备进一步强化;全市药械生产经营秩序明显好转;食品餐饮服务秩序、保健品、化妆品经营秩序明显好转;食品药品安全质量可控,人民群众饮食安全、用药安全得到更好的保障。

到“十二五”末期,餐饮食品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餐饮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食品药监局十二五发展规划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