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局十二五规划
xx县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加强环境保护,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加快改善环境质量,加大环境污染整治力度。结合本县环保工作实际,编制本规划。第一章 “十一五”环境保护概况 “十一五”期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重视支持下,全县上下各乡镇、各部门和单位认真贯彻落实环境保护基本国策,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努力改善和提高辖区环境质量,全县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逐步削减,生态保护和生态示范建设取得新进展,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和建设节水型社会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采取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治污与节水并举的措施,重点治理黑河流域(xx段)污染和中心企业染源治理,环境管理力度不断加大, 环保投入逐年增加,群众环境意识普遍提高,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计划确定的各项主要任务。第一节 “十一五”工业环境保护 1、工业污染物的排放 “十一五”期间是我县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的五年,以农副产品加工、矿产资源加工及建筑建材业为主的地方工业发展迅速,已建成骨干企业 多家,为我县今后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随之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不容忽视。依据2009年环境统计结果,全县烟尘、工业粉尘、二氧化硫实际排放量分别为838万吨、61万吨、1537万吨;外排工业、生活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氨氮分别为686万吨、72吨;工业固体废物通过设立固定堆放地点,采用填埋式处理和综合利用,实际排放量为 万吨。 2、工业污染的防治 “十一五”期间,我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工作重心转移到严把建设项目审批关,严格执法,督促企业污染治理设施正常运行,确保稳定达标排放,使我县工业治理污染成果得以巩固提高。县政府依法对 家企业下达限期治理决定,有效的削减了污染物排放量,保障了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同时,环保部门按照国家、省、市环保局的统一要求,连续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通过开展各类专项执法检查,查处了一批环境保护违法行为,进一步提高了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法制意识,提高了环保部门在社会上的形象。第二节 “十一五”城市环境保护 1、城市环境污染物的排放 “十一五”期间,我县城市建设、住宅和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与城区经济高速发展相对的是城区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2009年底城区生活污水排放量达66万吨,年燃料煤燃烧排放废气58349万nm3,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1537万吨,烟尘排放量838吨,生活垃圾及固体废物年产生量己达到7665吨。医疗机构废水,医疗垃圾处理设施尚未建设,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黑河,造成黑河水质轻度污染。城区大气环境,由于酒店、饭店、工业及生活锅炉162家和零星燃煤灶的存在,致使城区大气污染严重。城区生活噪声环境基本得到控制,城区交通干线噪声未超过国家标准,受执法权限制约,临时性噪声及商业宣传噪声扰民现象时有发生。 2、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 “十一五”期间,针对城区日益严重的“三废”污染,县政府根据县城总体规划,拆并采暖锅炉33台53蒸吨,对29家企事业单位下达限期治理决定,完成30台工业、采暖锅炉湿法除尘改造。同时县属有关部门开展经常性的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大生活垃圾清运力度,在餐饮业安装隔油池,推广使用液化汽、燃油灶等清洁能源,使城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第三节 “十一五”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十一五”期间,全县自然生态环境基本上是总体稳定、局部恶化,生态环境破坏得到有效遏制。“十一五”期间,全县广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加大防沙治沙力度,使我县森林资源得到稳定稳步,有林草地67.28万亩,森林覆盖率为8.54%。为了提高有限的水资源利用,实施了黑河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在自然生态保护区建设方面,黑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在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方面,新能源建设步伐加快,全县累计建设沼气池8520坐、城乡居民使用液化石油气11800户、秸秆汽化320户,使用清洁能源的户数占全县总户数的31%;全县建成无公害蔬菜示范6个,无公害蔬菜示范区面积达到5.5万亩;畜禽养殖污染已由家庭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过渡,在养殖场选址上向无人区转移,粪便向无害化处理转变;农村白色污染回收利用率达到40%,使农村生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实现了发展经济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第四节 环境保护机构及能力建设环境保护机构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十一五”期间,是环境保护机构建设得到快速发展的时期,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完善了内部职能科室,执法人员进一步得到充实,环境监察机构通过了国家“三级”标准化验收,做到了人员、执法装备、经费“三落实”,成立了环境监测站。此外,通过开展民主评议行风、科学发展观教育、机关作风建设年等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素质,工作作风明显转变。 “十一五”期间,全县环境污染、破坏问题仍然存在,通过采取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污染物年排放总量增长率相对过去明显减缓,但受公众环境意识不强、部门环保意识不高、环保资金投入不足的影响,今后全县环境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主要存在的因素: 1、自然原因一是干旱少雨,蒸发量大。不但形成了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而且由于河流径流有限,水环境容量与自净能力相对减少,加之连续多年给内蒙古居延海调水,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县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发展。二是植被稀疏,戈壁、荒漠面积大,由于地处西北内陆,风沙、沙尘暴等灾害性天气也直接影响了大气环境质量的改善。 2、经济因素一是缺乏大工业项目的支撑,现有工业大都是规模小,实力弱的地方小工业,工艺落后、技术低下、设备老化、资源利用率低,加之企业改制后,受资金的制约,技术改造缓慢,环保欠帐多,一些企业污染治理工作滞后。二是由于我县是农业大县,财政收入较低,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生活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工作滞后,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3、社会因素一是部分乡镇、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对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社会认识不够到位,强调经济发展,追求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国策与结构意识不强。尤其表现在“三同时”的落实上。出现了减少污染防治资金,增加生产投资的问题,形成了“污染源更老,新污染源变老”污染防治工作的“怪圈”,使治理工作难度进一步加大。二是产业及能源结构性污染问题表现突出,资源、能源消耗相对较高。造纸、化工、建材等行业成为全县污染防治的重点,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县经济的发展。第二章 全县“十二五”环境形势分析 “十二五”期间,将是全县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甘肃经济发展的若意见》的下发,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更为直接而有力的带动力。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县经济自身发展的累积效应日益明显,工业化速度加快,城镇化和农牧产业化步伐加强,污染物产生量迅速增加,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仍需较长的时间,落后的生产工艺不可能在“十二五”期间全部淘汰,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将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环境与发展的矛盾将会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尚未找到适宜的结合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不够协调,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问题依然突出;二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仍将会使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度增加。“十二五”期间,我市化学工业等基础工业将保持相对平稳和持续的增长态势,若不采取严格有效的控制措施,污染物排放量将会持续增加;三是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环境污染形势依然严竣。由于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根本改变,全县二氧化硫、烟尘等主要污染物将呈继续增长的态势,特别是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仍处于较高的水平,环境污染潜在压力仍未得到有效缓解。水污染形势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城镇生活垃圾和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日益增加,危险废物处置问题日益显现;四是生态环境依旧比较脆弱,生态环境继续破坏依然发生,生态保护与资源开发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农村生活垃圾、污水、畜禽养殖等面源污染问题日渐突出;五是环境监管能力依然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环境监察装备不强,执法技术手段落后,技术力量不足。第三章 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实行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并重;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城乡建设和工农业生产中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的发展;以最小的经济、社会成本保护环境和资源,走出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经济发展之路;强化统一监督管理职能,加大环境法制、宣教投入力度,全面推行环境保护标准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第二节 编制原则 1、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三统一的原则,实现环境、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2、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同步实施,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3、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原则,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近期与长远统一,局部与全局兼顾。 4、坚持实现两个根本转变的原则,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和全过程控制。 5、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的原则,要明确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利用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护环境。 6、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的原则,在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力度的同时,必须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方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7、坚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原则。第三节 总体目标xx县“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的目标是:进一步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重点区域、城镇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环境法规、政策体系和环境监管能力进一步得到加强,初步建立起循环经济模式,全县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2009年排放水平,到2015年,全县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取得良好成果,真正实现山川秀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目标。 第四节 规划期限规划从2011年起,以2009年为环境状况基准年,2010年为环境趋势预测年,“十一五”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第三章 重点领域污染防治第一节 水环境保护 1、坚持不懈地继续狠抓黑河(xx段)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全面落实烟尘控制区各项治理措施。黑河(xx段)各断面水质按功能区标准稳定达标,水质达到Ⅱ类水标准。狠抓甘肃xx工业园区环境保护工作,全面推行清洁化生产和循环经济模式。 2、完成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和调整工作,确定保护区等级和界限,设立警示标志。每季度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至少进行一次水质全分析监测,每季度至少对饮用水源地检查不少于1次。编制饮水安全保障规划和管理办法及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严格限制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上游建设水污染严重的企业。 3、加快城市污水处理与再生利用工程建设。到2015年,建成污水处理厂,城市污水处理率不低于70%。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要推进技术进步和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切实重视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置,实现污泥稳定化、无害化。加强污水处理厂的监管,污水处理厂安装在线监测装置,实现对污水处理厂运行和排放的实时监控。 4、加强工业废水治理。严格执行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制度,加快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重点抓好占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大的涉水企业的废水达标排放和总量削减。以化工、农副产品加工行业为重点,加大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力度。在选铁、化工、煤炭等重点行业推广废水循环利用,努力实现废水少排放或零排放。 第二节 大气环境保护缩减二氧化硫排放量,防治大气污染。为实现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0%的目标,在“十二五”新建设项目都安装脱硫设施的前提下,还必须通过工程措施削减二氧化硫358.3吨,必须推进工业废气治理、城市集中供热等大气污染综合治理。(1)确保实现二氧化硫减排目标。 “十二五”期间,以华盛化工、中化番茄制品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建设脱硫设施和城区13家供暖锅炉安装烟气脱硫设施为重点,新建项目必须同步建设脱硫设施,在城区内严格控制新建大气污染设施,确保完成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0%的目标。 (2)综合改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 集中整治低矮排放污染源,
环保局十二五规划
本文2010-11-01 09:22:21发表“工作计划”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9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