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的治本之策。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新形势下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作出了全面部署,强调“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是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切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当前干部人事工作一项重要任务。
一、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作为新形势下党的干部路线的集中体现和选人用人的根本标准,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指导性。把干部的德放在首要位置,是保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先进性和纯洁性的根本要求和重要保证。干部的德,主要指理想信念﹑党性修养﹑道德品质﹑思想作风等,它决定着才智发挥和权力行使的目的﹑方向和效果。选拔任用干部既要看才、更要看德,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德是才的统帅,决定着才的作用的方向;才是德的支撑,影响着德的作用的范围。与才相比,德始终是第一位的。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就是选人用人要以德为前提、以德为先决,同样是能力强的干部,谁在德方面表现更加突出,就提拔重用谁;对于在德方面存在严重问题的干部,本事再大也不能提拔重用;对已在领导岗位上德出了问题的干部,还要坚决调整下来。当然,德与才是辩证统一的,强调以德为先,也决不能忽视才。一个干部有德无才,政治上虽然可以信赖,但难以托付重任。因此,在选拔任用干部工作中,必须把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来把握、来贯彻,既要把好政治关、又要把好才能关,真正把那些品德好、同时又有真才实学、能力突出的干部选拔上来。
(一)把握好正确考察方法和途径以识德。往往考察干部的德比较难,如何考察干部一是要从履行岗位职责中考察干部的德。判断干部的德,不仅要看他说得怎样,更重要的是看他做得如何。要通过看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中的工作动机、工作态度、工作作风、工作成效以及工作中表现出的团结协作精神等,全面了解干部的德。二是从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考察干部的德。完成急难险重任务的情况是干部德才在一定时间内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要重点看干部的胆识、意志品质和对群众的感情,特别是在重大灾害和突发事件面前,要看干部能否冲在一线、沉着应对、坚韧不拔,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按照党的政策和国家法律做好工作。三是要从关键时刻表现中考察干部的德。干部的理想信念、政治立场等往往在面对重大问题、重大政治事件时表现得最为充分。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是立场坚定、态度鲜明,还是见风使舵、盲目跟从;是坚持原则、勇于斗争,还是是非不分、退缩逃避;是服从组织、顾全大局,还是敷衍塞责、讨价还价,是对一个干部政治品德的深刻检验。四是要从对待个人名利的态度中考察干部的德。在这个问题上,关键要看干部对待个人升迁的态度,是以辛勤的工作、良好的品格、平和的心态接受组织挑选,以大局为重服从组织安排,还是采取不正当的手段,跑官要官、求情拉票。要看干部在利益诱惑面前,能不能保持清醒头脑、不为所动。还要看干部在荣誉面前,能否正确对待、真诚谦让、见贤思齐。
(一)坚持正确用人导向以立德。用人导向是一面鲜艳的旗帜。用准一个干部,就会对广大干部起到积极的引导、示范和激励作用;用错一个干部,就会挫伤干部群众的积极性,甚至败坏党的风气。选人用人要坚持从党的事业出发,树立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要让那些品德高尚、能力出色、实绩突出、作风正派、群众公认的干部受关注、受尊重、受重用;让那些品德低下、能力平庸、不干实事、不敢负责、作风飘浮、群众信不过的人,没有市场、没有位置、没有地位,真正让能干事者有机会、干成事者有舞台,不让老实人吃亏,不让投机钻营者得利。通过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在全社会营造更加重德的浓厚氛围,引导干部更加注意品德修养,按党的要求为官、按传统美德修身、按群众期盼干事。
(二)加强教育培养以育德。干部教育培养要把育德放在首要位置,采取多种措施常抓不懈。把干部德的教育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教育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努力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德。要坚持经常性教育与集中教育相结合,当前,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引导广大干部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着力解决党性党风党纪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坚持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引导广大干部注重在艰苦环境、危难时刻磨练意志、砥砺品质,在直面矛盾、破解难题中培养敢于负责、勇于创新的精神,在自觉践行党的宗旨、为群众排忧解难中增强为民意识、升华爱民情怀,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三)严格管理监督以律德。干部良好品德的养成,既靠严格自律,也靠管理监督。一方面,干部要严以律己,自觉培育敬畏之心,敬畏历史、敬畏人民、敬畏法纪,始终以党的纪律、党性原则和道德规范严格要求自己,珍重自己的人格、珍重自己的声誉、珍重自己的形象,慎微、慎独、慎友,自警、自省、自励。另一方面,组织上对干部要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纠正干部管理中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要完善谈心谈话制度,增强谈话的针对性,在干部思想波动、接到群众反映、班子出现不团结等问题时,及时提醒打招呼。要加强对干部执行政策、纪律、制度等各种规矩的督促检查,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坚决维护党的规矩的严肃性。要认真贯彻落实党内纪律处分条例和党内监督条例,充分发挥党内监督对干部的约束和警示作用。要把党内监督、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努力形成对干部监督的强大合力。
二、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全面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强调的是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党管干部”管得是否科学、有效,说到底,就在于能不能既保持党对整个干部选择过程的有效控制,又不使公众的选择权失去意义,而不在于要么为了控制而架空公众的选择权,要么为了保证公众的选择权而架空党的领导。这是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让“党管干部”科学化所需要把握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向。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就要在充分保证人民对干部的选择权的同时,切实加强党对人民选择的控制和引导;要从琐碎的人头管理中摆脱出来,更多地转向通过政策导向来保证干部队伍的质量;要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为公众提供充足的可供选择的干部资源。
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是干部队伍建设的总标准。革命化是对干部政治素质的要求,必须品行端正,衷心拥护和坚定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年轻化遵循干部队伍新陈代谢规律,合理建立干部退出机制,保持干部队伍旺盛生机与活力,保证党的事业后继有人,知识化是对干部知识水平、综合素养的要求,是提高执政能力的客观需求;专业化是对干部从事的工作具备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技能的要求。这四个方面既是对干部队伍的整体要求,也是对干部个体的要求。比如,年轻化不是片面的低年龄化,更重要的是精神状态的年轻化,要求干部拥有健康的体魄、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谐的人际关系、开放的思维方式,努力实现体质、知识、情商、思想的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不仅要求干部是本部门本单位的内行,更要求干部一专多能,要求高、精、尖的人才来从事相应的职位。
三、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政治路线确定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
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
本文2010-10-26 15:01:30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9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