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与对策

栏目:城建环卫发布:2010-10-21浏览:2914下载201次收藏

  一、基督教在我国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农村社会背景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国的县、乡镇、农村各级政府部门关注的重点在发展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广大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极大提高。但在同时,对农民的思想领域丰富、塑造工作力度就显得不足了。在这种背景下,农民贫富两极分化的出现和分化趋势的扩大;农民进城务工所受到的种种困境、生存成本上升,如:学生升学、医疗、住房难题;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农民和在贫困线上挣扎的一部分农民失去了生活的方向等等,一切客观问题都在农民头脑中形成难以破解的症结,加之国际因素的影响,这些共同构成了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背景总体因素。

二、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国家缺乏应对宗教事务的可操控政策、法律细则和足够的监管力度

应该说,我国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宗教自由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也是于当时形势适合的。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政治形势的变化,这一政策逐渐变得不能够适应新的国家、民族、文化形势发展要求。国家在政策、法律层面缺乏制约基督教无序发展的有力操控机制和细则条款,致使国家“自养、自传、自治”等宗教政策在事实上变成了宗教放任政策,导致国家的宗教政策变成了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法律保障。在国家没有明确政策态度之前,在全国大搞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宗教问题变成了政府关注的盲区,基督教等宗教在农村及城镇自发、无序的发展也就逐渐形成了。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如此猖狂、膨胀,就是这种监管缺失的明证。

(二)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精神性和物质性因素

改革开放后,我国农民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同时,由于文化信息交流空前加大,农民的精神世界在物欲大潮的冲击下,传统的伦理道德的约束力似乎越来越弱化。部分农民对现实的世界感到迷惘,在内心欲望的无限膨胀之时,现实却无法满足,这种内心冲突的激化,往往导致农民,特别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物质生活相对富裕的阶层对心灵寄托的寻觅。基督教便以填补其精神空白的方式出现了,这是精神性因素。 在物质上,农村基督徒往往经历了种种物质性困境,如:疾病、苦难、生活困难得不到政府及时的救助和安慰,致使转向宗教的麻醉,其根本原因是物质生活的艰难所致,后选择加入基督教的基督徒大多如此。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相对医疗水平比较落后,群众医疗负担相对比较重,往往容易把病愈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另外一些困境如婚姻问题心理方面的问题等等,基督精神确实对基督徒的生活产生了一定程度上满足其心理的作用。在这种功利性的需求下,心理、精神调节的积极作用被宗教信仰所利用,成为处于困境下农民的无奈选择。

(三)对现代文明的误解导致将基督教等宗教文化视为现代文明的标准加以吸纳

随着世界交流的逐渐紧密,西方的文化流入中国,基督文化也随之发展特别是基督的节日的丰富多样成为中国人的假日生活的补充,对基督文化的传播有一定的作用。“基督教会的社会交流特点也吸引了大量信徒尤其在社会文化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农闲时期的教会聚会查经唱教歌等文化娱乐活动的举办,为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教会又往往会组织一些对困难教徒的互帮互助,在教会内不少教徒可以体会到人间的真诚友爱,”这是将宗教传统、宗教感情曲解为现代文明和真诚的人间友爱,这种思想导致了对基督教的盲目接纳,并视为骄傲时髦,为部分人效仿。

(四)传统观念淡薄、缺乏远大的政治信念和高尚的理想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农民自古就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小农意识强烈。在农民的思想深处有“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农思想,所以小富即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基督教在农村及城镇无序发展的原因与对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