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十二五期间XX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关于“十二五”期间xx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攻坚时期。面对发展的新要求,必须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积极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开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为此,笔者就“十二五”期间xx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初步调研,并做了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xx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十一五”以来,随着溪洛渡电站建设的快速推进,全县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定借电发展的信心和支援服务电站建设的决心不动摇,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抢抓机遇、克难攻坚,把做好支援服务电站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在支援服务中求双赢、谋发展,不断推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到2009年,全县生产总值从2005年的13.48.亿元增至24.45亿元,年均增长16%;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从2005年的3146万元增至10442万元,年均增长35%;地方固定资产投资从2005年的3.78亿元增至11.92亿元,年均增长33.2%;工业增加值从2005年的0.61亿元增至1.88亿元,年均增长32.3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5年的1227元增至2362元,年均增长17.8%;粮食总产量达到14.6万吨,年均增长4.3%。2009年末,全县金融存款余额28.57亿元,是2005年的2.2倍;城镇化率从2005年的19.2%提高到24.3%,增加5.1个百分点;非公经济税收从1800多万元增至6783万元。招商引资项目36个,累计实现到位资金12.89亿元。
xx经济呈现持续高位增长的势头,但仍是低基数上的高增长,经济总量明显不足,发展不充分。三次产业结构的比重由2005年的33.7︰34.5︰31.8调整为31.9︰35︰33.1,产业结构调整总体 正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我县一产高了8个百分点,二产低了8个百分点,三产持平,这说明结构调整还不充分。从横向比较看,则无优势可言,发展相对滞后,与省、市甚至与周边县(区)相比差距较大,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市仍处于后位。2009年,全县gdp24.45亿元,分别占省、市的0.39%、8%,位列全市第三;人均gdp 6112元,分别占省、市的45.1%、107.4%,位列全市第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442万元,分别占省、市的0.15%、5%,位列全市第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124元,分别占省、市的77.1%、99.7%,位列全市第八;农民人均纯收入2362元,分别占省、市的70.1%、96.6%,位列全市第七;地方固定资产投资11.92亿元,位列全市第八;工业增加值1.88亿元,位列全市倒数第一。与隔江相望的四川省雷波县相比,差距也很明显。2009年雷波县生产总值为22.11亿元,人均gdp9512元,工业增加值5.5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6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66元。虽然我县生产总值比雷波多2.33亿元,但人均gdp只占雷波的64.2%,工业增加值只占雷波的34.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占雷波的92.9%,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占雷波的82.4%,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只占雷波的91.2%。
二、xx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制约因素。
近年来,xx县域经济发展速度快,拉动力大,地理独特,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但是,由于受发展环境、体制机制、基础设施等条件的制约,发展仍步履维艰。
1、地域空间的边缘性。xx地处乌蒙山、大凉山交汇地带的金沙江峡谷,远离作为区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昆明、成都、重庆及昭通,处于云南公路网络体系末端地带,对外交通不便。目前,交通运输主要依靠汽车,交易成本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xx参与昭通及云南区域分工与贸易,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相对封闭状态,阻碍了社会、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交流,成为xx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
2、产业发展的局限性。受峰、谷、沟相间相连,山高、谷狭、沟深的地形地貌特征影响,导致产业发展不成规模,产品结构单一,产业链条分散,管理成本增加;经济实力弱、资源共享率低。工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工业企业规模小,新产品开发、经营和管理机制不健全,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低、效益低、市场占有率低,主导产业带动的工业体系难以形成。
3、资源的相对匮乏性。全县耕地面积48万亩,人均占有耕地不足1.3亩,低于省、市的人均占有水平。“两站”建设、城镇化、水利、道路、学校、房屋迁复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将占用大量耕地,无疑进一步加大土地的承载力。矿产和水能资源短缺,开发利用程度低,铅、锌矿储量仅为100万金属吨,磷、铁、煤炭等资源储量不明,家底不清;可供地方开发的水能资源仅为10万kw。土地、矿产、能源等资源紧缺问题,始终是xx县域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
4、县级财政的贫困性。xx经济发展起步晚、底子薄。2009年,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0442万元,地方财政总收入为19190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支出89106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21.5%,县乡财政十分困难。县级财政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弱化,对上级投资依赖性大,发展的后劲不足;县乡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及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明显不足,城乡公共服务差距逐步拉大,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与二元财政结构愈加明显。
5、生态环境的脆弱性。xx长期以来受海拔、陡坡、地质、土壤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县内土壤侵蚀量大、土地贫瘠、生态恶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石漠化面积大,滑坡、泥石流、洪涝等自然灾害频繁,生态环境脆弱。“两站”开工建设,大规模、长时间的开挖、取料、弃渣、移民安置点建设和安置土地开垦等,都会引发新的水土流失和岩石崩塌,使本身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加重了承载负担,环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相应降低。
6、基础设施的制约性。xx地处全省公路交通网络的末端,受其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形地貌的影响,交通运输条件极为落后,公路狭窄、等级低、路况差、通车能力弱,完整的交通网络体系仍未形成。电力户表率45%,通电率90%。农业基础设施脆弱,水利化程度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饮水困难和安全问题突出,干旱、缺水问题严重。城镇规模小,市政公共设施不完善,中心城镇的辐射带动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7、思想观念的束缚性。财政投入不足,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均受教育年限短,人口素质普遍偏低,对新思想、新观念、新科技的认知和接受能力弱,观念陈旧、思想保守,拘泥传统、墨守成规,缺乏进取精神、开拓意识和效率观念,风险意识淡薄。
8、移民任务的艰巨性。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移民安置工作在艰难中推进,给社会维稳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严重制约着xx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发展环境。
“十一五”是我县综合实力提高最快、城乡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的时期,为"十二五"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更重要的是,全县上下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飞跃,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有了新增强,科学执政的水平有了新提升,进一步积累了又好又快发展的宝贵经验。
“十二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不断强化对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加大支持国际大通道和边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力度,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要建设绿色经济强省、民族文化强省和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市委市政府将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继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生物产业、旅游产业,建设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同时,我县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交通、水利、电力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溪洛渡电站的建成投产将带来更大发展机遇。这些都将成为我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就总体判断而言,我县还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城市功能不完善,基础设施欠账大,地方财力薄弱,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维稳任务还十分艰巨。
因此,我县“十二五”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但总体来看,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坚持加快发展不动摇,在发展中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谋划得当,措施有力,务实苦干,就能实现跨越发展的目标。
三、“十二五”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目标
(一)发展定位。
根据国家和省市的发展定位,结合xx实际,我县发展定位考虑为:立足云南,面向成渝,融入川南,充分发挥多区域连接点优势,加大开发开放力度,优化发展环境,搭建合作平台,努力构建能源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产业转移承接基地、新兴湖滨旅游城市和金沙江上游生态屏障。
(二)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固树立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理念,坚持“打基础、调结构、建支柱、重民生”的基本发展思路。围绕“一个目标”(富民强县),抓住“两大机遇”(西部大开发和溪洛渡电站建设),实施“四大战略”(农业稳县、工业强县、科教兴县、旅游活县),突出“八大重点”(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旅游、生态环境、扶贫开发、移民安置)。着力发展以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以铅锌矿开发为主的矿电结合新型工业,以大坝旅游、民族风情、地方特色为主的旅游服务业,统筹城乡发展,开发人力资源,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统一思想,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努力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产业布局。
依据xx地形、资源等特点,围绕提升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优化区域经济布局,培育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经济区域,努力形成“一中心两带两层两群”的产业布局。“一中心”是以溪洛渡镇为中心,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和服务业,努力提高城镇化水平,建成功能完备、辐射力强、具有综合带动能力的城市主体。“两带”是以沿江、沿路为重点,结合新农村建设、移民安置,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经济林果、休闲旅游等,建设沿金沙江经济带和沿交通主干线经济带。“两层”是以二半山区和高寒山区为主,重点抓好粮食、干果、畜牧等,构建二半山区经济层和高寒山区经济层。“两群”是以团结、墨翰为主的中小水电开发及载能工业群和以大兴、莲峰、茂林为主的矿产资源开发群。
(四)发展目标。
我县“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主要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资源环境等方面。
1、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6.2%以上,力争到2015年突破7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以上,到2015年力争突破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到2015年达55.3亿元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5年达10亿元以上;
2、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突出优势产业和市场竞争力,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调整城乡结构;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特色经济,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调优第一产业,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以上;调强第二产业,大力提升工业经济,二产业年均增长27.2%以上;调快第三产业,加快旅游业、服务业发展,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2.5%以上。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重由2010年的30.3:36.6:33.1调整为18.2:54.9:26.9。
3、人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就业岗位大幅度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以上,到2015年达20000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到2015年达4800元以上,社会分配相对趋于公平;
4、城镇化进程加快。城镇化水平达到38%,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差距明显缩小。
5、社会发展滞后的局面得到改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巩固“两基”成果,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
关于十二五期间XX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本文2010-10-14 23:41:18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8389.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