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
各乡(镇)党委、人民政府,县直有关单位:
2010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夺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新胜利、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推进海西生态型工贸旅游强县建设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0年全县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学习贯彻胡总书记在福建、龙岩和我县考察时重要讲话精神为动力,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基本思路,统筹城乡发展,改善农村民生,扩大农村需求,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促进农业农村更好更快发展。预期目标是:力争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31亿元,比增6%,其中农业产值116900万元,比增7.6%,牧业产值128900万元,比增10%,渔业产值8300万元,比增9.4%,林业产值27100万元,比增7.8%,服务业产值11900万元,比增6.3%,农民人均纯收入7386元,比增7%。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1、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基础上,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继续发挥种粮政策的作用,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建立健全耕地抛荒约束机制,加快土地流转,推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今年要稳定粮播面积28.2万亩,其中,推广超级稻2.5万亩。全年粮食总产达到11.3万吨;实施科技兴烟,种植烤烟4.7万亩,实现收购烟叶9.4万担;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重点抓好“六月红”芋3.05万亩,推广无公害瓜果蔬菜种植面积5.5万亩。继续推广永定红柿标准化栽培技术,2010年示范面积1万亩,核心示范2000亩;继续落实茶产业的扶持政策,引进外商外资、实行大户连片开发种植。2010年新植茶园3400亩,改造1000亩;发展巴戟天产业,2010年新植巴戟天1000亩,使全县的种植面积达到2500亩。加快发展林竹产业。全县造林更新3.6万亩,改造低产竹林8000亩,新造油茶示范林3000亩。加快发展绿色无公害养殖业,2010年无公害养殖场突破150家,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全县实现年出栏生猪80万头,其中瘦肉型猪85%以上,进一步巩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的地位;加强棉花滩库区渔业生产管理,积极发展生态渔业和休闲渔业,力争全年水产品产量达到0.8万吨。
2、持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突出龙头企业建设和农业品牌培育工作,2010年力争培育发展省、市级龙头企业2家。加强品牌建设,重点抓特色、产品产地认证和标准化生产,以品牌效应带动发展;要做好大宗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招商引资工作,重点筹划做强做大永定菜干、下洋牛肉丸、巴戟天和永定红柿等项目。2010年全县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9亿元,比增26.1%。加强永台农业合作,着重在高优水果、水稻和生态农业等方面引进台商台资,加快永台农业示范建设工作。做好强农惠农政策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项目对接储备,确保农产品加工业项目建设的连续性。抓好土楼红柿休闲观光旅游、永定县巴戟天系列产品开发和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改造等项目工作。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依法登记、规范运作、明晰产权、完善组织章程和内部管理制度,建立健全利益分配和风险调节机制,增强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2010年突出扶持培育1—2个发展潜力大、示范作用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3、加快推广农业“五新”技术。继续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加快良种选育、引进和推广新型适用农业机械,重点抓好六大主导产业和六大特色产品质量的提升。充分利用“6· 18” 平台,促进农业技术成果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对接,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每个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力争新建成1-2个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健全农技推广等公共服务机构,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和转化。实施品牌战略,增强企业和农民的品牌意识,积极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申报认证工作。重点围绕特色农产品进行形象设计,打造产品品牌,提升竞争力。加强新型适用农业机械推广应用,2010年争取购置各种先进适用机器900台(套)以上。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和电化教育手段,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加快农业“五新”技术推广,加强村级农民技术员培训和管理工作,延伸农村科技服务网络。积极开展科技下乡活动,提高农民科学种养水平。充分发挥新农村优秀人才超市作用,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发挥“农业969155热线”和农村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等科技信息网络优势,拓展农业科技服务功能。
4、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转变乡镇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作用,整合基层公共服务机构,构建综合服务平台,建立新型“三农”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基础建设,建立健全乡镇农业科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科技人员、返乡创业农民等领办或创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乡镇“三农”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建立村级综合服务站点,为农民群众提供信息、技术、劳务、营销等生产类服务及生活类服务。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增加涉农信贷投放。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加快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有序发展小额贷款组织,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设立适应“三农”需要的各类新型金融组织。加强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配合市政府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贸市场升级改革”和“新网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流通体系。加强农村市场监管,严厉查处坑农害农行为。
二、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提升农业农村综合发展能力
1、加大对农业农村投入力度。按照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不断增加“三农”投入。要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政府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县财对农业的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要继续向重大农业农村建设项目倾斜。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计提和使用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土地出让收入,严格执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全部用于耕地开发、土地整理以及基本农田保护的规定。
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开展与乡村结对帮扶,参与农村产业发展和公共设施建设。
2、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坚持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在原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基础上。完善粮补和对种植大户补助的机制,全面推广“一折通”或“一卡通”,做到补贴资金直接补到农户。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在重点补贴粮食生产、烟草、茶叶机械的基础上,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落实能繁母猪补助政策,进一步巩固生猪输出大县地位。按
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实施意见
本文2010-10-01 20:51:24发表“工作计划”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7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