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推进农业产业化 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10-09-24浏览:2317下载271次收藏

     “十一五”以来,我市保持并实现了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突出的成就。“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和我省加快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推进云南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前沿阵地建设、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和实施“新家园行动计划”的重要时期。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xx市“十二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十二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重大课题研究的要求,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加快xx新农村建设”课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提出的“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目标、重点及措施报告如下:

一、“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主要工作及成效

“十一五”时期,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较快较好的发展时期。2009年,已提前一年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目标,“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农业农村发展目标和任务能够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且多数发展指标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了一番。预计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110亿元,比2005年增加57.6亿元;农业增加值67.2亿元,比2005年增加35.7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100元,比2005年增加1754元。主要工作及成效表现为:

(一)特色农业产业群已初步形成,产业结构明显优化

1.粮食生产稳步发展。

“十一五”以来,我市采取加大小春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力度、提升大春生产科技水平、抓好粮经作物间套种和晚秋作物种植等措施,着力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粮食总产。预计2010年,复种指数提高到173%,比2005年增加12.5个百分点。预计完成大小春粮豆播种面积400万亩,粮食总产量79万吨,比2005年增加7.8万吨,粮食连续6年获得增产,粮食产量超过2000年76.3万吨的历史最高水平。农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粮、经、饲种植比由2005年的71.7:26.5:1.8调整为2009年的63.2:35.3:1.5,粮食作物减少,经济作物面积逐年增加。

2.特色农业产业加快发展。

全市始终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建好基地促龙头、依托龙头拓市场、突出特色创品牌”的思路,按照“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着力推进以泡核桃为主的1000万亩高优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是蔗糖、茶叶、橡胶等传统支柱产业得到有效提升。2010年,全市甘蔗种植面积141.57万亩,比2005年增加41.55万亩;累计建成高优蔗园88.4万亩;2009/2010榨季入榨甘蔗461.75万吨,生产食糖60.02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125.69万吨(因旱灾减产58.83万吨)和24.17万吨(因旱灾减产8.98万吨)。茶叶种植面积126.29万亩,比2005年增加39.41万亩;建成高优生态茶园45.1万亩,比2005年增加19.75万亩;预计茶叶总产量4.7万吨,比2005年增加1.86万吨。橡胶种植面积64.87万亩,比2005年增加28.03万亩,橡胶产量预计1.9万吨,比2005年增加0.5万吨。二是核桃、烤烟、蚕桑、木薯、香蕉、咖啡、澳洲坚果、水果、蔬菜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市核桃面积已发展到668.3万亩,核桃产量3.28万亩;2010年,完成烤烟移栽面积19.44万亩,预计年初计划产量58.4万担的目标有望实现,分别比2005年增加13.86万亩和43.72万担。香蕉、蚕桑、木薯、咖啡、澳洲坚果等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香蕉种植面积已发展到8万亩,鲜香蕉产量21万吨;蚕桑种植面积达5.59万亩,预计产量310吨;木薯种植面积5.87万亩,预计干薯片产量1.8万吨;咖啡种植面积恢复到2.8万亩;澳洲坚果种植面积发展到6.64万亩;林园水果园面积发展到42万亩,预计产量30万吨;蔬菜种植面积36万亩,预计产量35.8万吨。无筋豆、鲜食马铃薯、冬瓜、辣椒、番茄等特色冬早蔬菜外销量逐年增加,已建成外销蔬菜基地6万亩,外销蔬菜6.2万吨。设施大棚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8550亩。三是畜牧渔业加快发展。全市切实组织实施生猪标准化养殖“双百”(每年扶持100户、年出栏生猪100头)工程和“林饲+畜牧+沼气”循环农业工程,扎实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积极推广“公司+协会+农户+畜牧部门服务”模式,已建成市级良种猪核心群场2个,县区级良种猪扩繁场8个,建成云县新城农场生猪养殖场等一批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全市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养殖场发展到1360 个,其中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38个;存栏肉奶牛1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82个;存栏鸡500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场108个。预计2010年,全市生猪出栏205万头,大牲畜出栏13万头,分别比2005年增加104.4万头和4.57万头;山羊出栏30万只,家禽出栏900万羽,分别比2005年增加14.59万头和420.99万羽;肉类总产量16.6万吨,畜牧业产值3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7.3万吨和19亿元。充分发挥漫湾、大朝山、小湾三大电站在xx境内、电站库区形成35万亩水面的优势,积极推进以澜沧江电站库区为重点的外向型渔业经济开发。预计2010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5万亩,水产品产量2.5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加1.44万亩和1.64万吨;渔业产值3亿元,比2005年增加2.47亿元。

(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迈出新步伐

“十一五”以来,全市坚持“扶强龙头、做大基地、打造品牌”的思路,在蔗糖加工、蚕丝加工、橡胶种植与加工、香蕉种植与加工、茶叶加工、粮油加工、木薯种植与加工、蔬菜种植与营销、畜禽养殖与加工、水果种植与加工等方面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每一个特色产业均有一户以上龙头企业带动。目前,全市已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户,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户,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户,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比2005年增加了5户和38户。全市有5户企业的5个农产品被认定为云南名牌产品,有2个市场被认定为省级重点农产品交易市场,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296.2万亩。建立产业协会203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348个,形成“一村一品”专业村102个,一村一品专业乡镇5个。

(三)农民收入增速加快,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

2009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730元,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60元比为1:4.16,与2005年的1:5.54相比差距在明显缩小。农民收入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小于全省的1:4.28。在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转移性纯收入在逐步增加,农民增收的渠道不断拓宽。

(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实效

1.以农田水利建设和中低产田地改造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2009年,全市水利化程度提高到26.5%;已建成亩产粮食400公斤以上的高稳产农田地179.9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362万亩的49.7%。结合中低产田地改造,大力推广种植绿肥、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生物菌肥、农作物间套作、聚土垄作等生物和农艺措施,全市耕地质量得到明显提高。仅2009年,全市共完成豆科类种植79.5万亩,薯类种植23.3万亩,绿肥及饲草种植8.4万亩。农业机械装备总量大幅度增加。2009年,全市农机总动力105730万瓦特,农用排灌机械动力786.88万瓦特,分别比2005年增长70.8%和40.5%;完成机械耕整地面积72.12万亩、比2005年增加36.52万亩,完成机收面积6.4万亩、比2005年增加5.4万亩,完成机械灌溉面积16.5万亩、比2005年增加13.52万亩。

2.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突出“改善人的居住环境”重点,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十一五”以来,以建制村为单位启动了100个重点村、以自然村为单位启动了600个重点村建设,争取扶持新农村建设村容村貌整治124个自然村,新农村重点村建设80个自然村,涉及60多个乡镇,80万多人,占全市农业人口的40%。已完成安居房建设4.7万户,完成校舍建设28万平方米(含新建和改扩建),完成农村卫生室建设661所、硬板路建设7528条6706公里、文化室和党员电教室建设541个;累计建成农村沼气池13.53万口,建成沼气化村115个,建成农村沼气服务网点239个,农村沼气普及率达28.4%。同时,共争取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97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发展项目42个,农村集体经济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得到较快发展。

(五)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取得实效,农业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高

2006年以来,按照国务院和省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实施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基层农业、畜牧兽医、林业、水利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总体上科学合理,管理体制得到全面理顺,队伍得到有效加强,机制得到创新。市上已建成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xx分中心和云南省种子质量监测中心xx分中心,县(区)、乡镇农业部门条件设施也逐年得到改善,已建成村级畜牧兽医院(室)254个,生猪人工授精网点198个。“十一五”以来,突出“证书式”培训重点,扎实组织抓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和山区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实施。2009年底,累计获证书农民达12.15万人,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41.2万人次,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39.17万人次;以创建粮食高产示范区、建立科技示范样板为重点,2009年地膜玉米推广面积达40.8万亩,优质小麦、优质油菜、优质水稻和优质玉米种植面积分别达19万亩、8.3万亩、37.8万亩和44.17万亩,全市省级推介的粮食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达79.2%,新一轮甘蔗良种覆盖率达85%,生猪良种覆盖率提高到87%;完成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219.84万亩。

(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迈出实质性步伐,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十一五”以来,创造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畜牧部门服务”、“林果+饲草+畜牧+沼气”循环农业发展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创新模式。坚持“依法、有偿、自愿”的原则,采取引资开发特色产业的方式,推进公司承包规模经营。xx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华建公司等实行“全面投入、租赁反包、保护价收购”的种植管理模式,由公司与农户签订土地流转租赁协议,进行咖啡、橡胶连片规模开发种植,已完成咖啡种植1.96万亩;双江、耿马等县,引进投资商与农民租地建大棚种石槲、种瓜果蔬菜等,孟定镇引进投资商与农民合作,采取订单收购形式,开展外销无筋豆等特色蔬菜种植2.5万亩,亩产值达万元以上;沧源县引进投资商带动农民开展姬松茸大棚种植,已建成姬松茸大棚205个,由投资商订单收购,每个大棚产值也达万元以上。同时,在甘蔗、烤烟、香蕉和粮食作物上,也涌现出了一批规模达上千亩的种植大户。通过土地合理流转,既有效地增加了农民收入,又对推进特色产业标准化规模化开发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以推广农作物立体间套种栽培模式提高土地产出率取得明显成效。探索出“林粮间种”、“蔗粮套种”、“烟粮套种”等立体高产栽培模式,在核桃基地间种薯类、荞麦类、豆类、饲草和蚕桑等粮经作物,在甘蔗基地套种马铃薯、花生、豆类等作物,在烤烟地烟后种植玉米、豆类等作物。2009年,全市完成农作物立体间套种面积89万亩,2010年计划完成农作物立体间套种面积250万亩,上半年已完成212万亩。

二、“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一)面临的机遇

一是新的历史时期为我市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国家把扩大内需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立足点,出台强农惠农新政策,宏观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发展现代农业作出了全面部署,推动我市现代农业建设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的步伐加快;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将进一步加大对边疆民族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必将有力地推动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为我市农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站在新的起点,必须进行新的定位,把握新的形势,采取新的举措,谋划新的发展蓝图。

二是“桥头堡”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我市农业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我市地处中缅边境,地处面向西南开放的前沿窗口,云南实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战略,有利于发挥我市农业在地缘、资源、产业、技术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积极广泛参与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为我市农业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是“十一五”农业发展为“十二五”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一五”以来,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取得明显成效,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农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农产品加工水平持续提升,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农业内在素质和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为“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是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我市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我市经济发展形势总体较好,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为落实“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方针和政策提供了物质保障,为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五是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和农业功能拓展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将呈刚性增长,城乡居民膳食结构将进一步改善,农业的功能将不断拓展和延伸,必将为我市农业特别是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面临的挑战

“十一五”以来, 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由于我市基础差、底子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与全国全省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仍面临着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主要有:

一是农业基础设施仍较薄弱。全市低产田地、旱地占的比重大,水利化程度低,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仍较大。

二是农业产业集约化、产业化水平较低。全市农业产业基地标准化规模化水平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是量少质弱,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不高,初级农产品占的比重大,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农民增收的基础仍不稳固。

三是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低。全市农业产业种养加环节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粮经作物单产普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产品附加值也较低。全市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和队伍建设滞后,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仍不相适应。

三、“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思路、目标、原则和重点建议

(一)发展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坚持强化科技提升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引领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带动农业,以夯实农业基础、提高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产业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城乡一体化发展为突破,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带动,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积极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科技农业、节水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力培养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努力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取得新进展,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在发展现代农业上取得新成效。

(二)发展目标

实施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翻番计划,实现现代农业大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提高、农村面貌大改变、农民收入大增加。到2015年,全市粮食总产量90万吨,肉类总产量32万吨。农业总产值250亿元,其中农牧渔及服务业产值130亿元,林业产值120亿元;农业增加值150亿元,其中农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80亿元,林业增加值70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

(三)发展原则

——突出优势原则。优先发展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尽快使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强化基础原则。推进工程项目建设,实现以项目带动集聚生产要素、促进投资增长、转变管理职能、加快农业发展的目的。

——产业化开发原则。按照扶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推进农业产业化 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