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就地城市化推进策略研究
李 艳
(湖南师范大学资环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5)
摘要:城市化的实质是农民生活方式的城市化,农村“就地城市化”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之一,是农村城市化的新途径。这种新型城市化不仅表现为农民就业转型和收入增加,更多的表现为价值观念、人居环境、生活方式、文化内涵等生活品质的全面提高。本文分别从产业、文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等角度阐述就地城市化策略,为就地城市化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
关键词:就地城市化;基础设施;户籍制度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8-0026-2
1 农村城市化现状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学术界对城市化发展进行了多视角、多层面的研究,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周大鸣教授提出就地城市化并明确地把它置于城市化总体分析框架中,城市化不仅是城市的人口的增加,也是享有城市化生活方式的人增加;不仅是原有都市的扩展,同时也是乡村就地都市化的过程。城市化经历了村的集镇化、乡镇的市镇化,县城和小城市的大都市化以及大中城市的国际化这么几个阶段。杨世松、曹一萍认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钱良群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最重要的模式就是就地城市化;杨世松认为“就地城市化”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实践,提出我国的城镇化战略应该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就地城市化协调发展;张鼎如提出城市化作为一个过程,起点和终点都应该在农村。
中国的城市化和计算机技术被认为是20世纪对人类影响最大的两件大事。中国的城市化对中国乃至对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08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45.68%,城市化水平以年均1.07个百分点的速度增长,到2020年中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但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化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城市居民的城市化,农村居民并未真正包括在内。它是牺牲农村和农民利益的城市化,是出现几千万失去土地耕作又没有社会保障的农民的城市化,是再一次剥削农村和农民利益的城市化。在中国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1.1 环境问题污染严重
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全国大、中城市的总悬浮微粒和降尘基本都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1996我国酸雨的面积已超过国土面积40%;8%的城市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市地下水受到污染;固体垃圾累计堆存量达65亿吨,占地5万余公顷;全国耕地面积以每年平均30万公顷左右的速度递减。
1.2 “城中村”现象日益明显
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的产物,是不完全城市化的典型代表。从区域上看,它是城市的一部分,但是城市居民来看,它俨然是农村。人们生活方式已经无异于城市,但人们的思想意识却像农村;土地利用的高效率已经像城市,但土地缺乏合理规划。据调查结果显示,“城中村”不仅在大城市大量存在,同时在一些中小城市也开始出现。大城市深圳市有241个,北京市五环内有231个;中等城市太原有75个,昆明288个;“城中村”不同的管理体制,思想观念,基础设施条件,对城市的危害极大,不仅影响城市的形象、功能,同时对城市的社会治安带来很大的隐患。
1.3 就地城市化是中国城市化的必然选择
我国有着7亿农村人口,在短期之内把大部分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采取“就地城市化”的途径,建成众多在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等方面与城市无异的适宜人居的村镇,或者建设一系列的中心镇,吸引农
农村就地城市化推进策略研究
本文2010-09-10 13:02:39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6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