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重建中国近代报刊的话语权
摘要: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外国人的船坚炮利使得中国的舆论主权也面临丧失的危险。此时,西方传教士的西方报纸以宣传基督教为核心内容,而古代报纸也只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传声筒”。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力挽狂澜,在争取话语权方面表现了积极的姿态,他身体力行之余还提出先进的新闻理论,启发国人,重建近代中国的舆论主权。
关键词:梁启超;话语权;近代中国
一、西方传教士创刊——话语权的逐步旁落
从1815年开始,宗教报刊就大量涌现在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历史舞台上并成为主角。那些传教士曾经叫嚣着:只要控制住在中国出版的“主要报纸”,“我们就控制了这个国家的头和脊梁骨。”就连将第一份中文传教报刊带入中国的传教士米怜也说过创报的目的是将“基督精神注入中国体内”。可见这些传教士们就是抱着文化侵略的的实质而来的。
鸦片战争之后至甲午战争前,外国人在中国所办的报纸猛增到180种。言论上更多地介入到中国的政治经济问题,其观点基本上代表着西方资本主义立场和外商在华利益。如英国传教士1853年在香港创办的中文报刊《遐迩贯珍》的《香港纪略》一文中写道:“初意非为土地,只为本国之民,照常贸易,免受凭空之欺藐而已,后因所愿不遂,致起兵衅。”这是为英国出兵侵略中国而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极力为英国政府的武力寻找借口。
一方面,西方人在中国办的报刊上明显站在西方立场上发表言论,颠倒黑白,混淆视听。另一方面,中国已有的古代报纸却一直唯唯诺诺,“为维护封建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的”,所以它必然是存活于封建社会内部的,一旦中国社会被外族入侵,古代报纸也会土崩瓦解,不能承担起近代社会言论的平台,更不可能成为与西方报纸相抗衡、执掌话语权的工具。
二、梁启超身体力行——争取话语权
梁启超以报人自居,他主办或主编了17种不同的报刊,与10多个报刊有密切的关联,也就是说梁启超的一生就是办报的一生。
&
论重建中国近代报刊的话语权
点击下载
上一篇:供应链形态新研究下一篇: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推进机制的构建
本文2010-08-18 10:19:4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473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