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安徽与浙江农村金融结构与支农绩效比较研究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787下载289次收藏

    摘要: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推进,金融支持不足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文章对安徽和浙江农村地方金融结构差异、农村金融绩效与制约因素进行比较研究,探寻符合各地特点的农村地方金融发展之路。
 
    关键词:金融结构;绩效;地方金融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推进,对资金的需求旺盛,但由于国家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较高的农业贷款风险及制度的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金融支持力度远不能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金融支持不足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在这个背景下,政府加大了农村地方金融改革力度,各地也极力推进地方金融创新,金融结构有了显著改进。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地区农村地方金融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差异,位于中部地区的安徽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浙江,其农村金融结构不同,并分别走出了政府主导和民间资本推动为主的农村地方金融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路径。
 
    二、安徽农村地方金融支农绩效与存在的问题
 
    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调查显示,2003-2008年,安徽全省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贷款余额增加315.69亿元,其中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增加264.32亿元,政策性银行增加53.28亿元,其余银行机构则下降1.91亿元。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十分有限,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有以下方面:
 
    (一)资金使用分散,规范的管理机制尚未形成
 
    目前,财政用于农业方面的资金,包括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农业科技支出、支持农业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分散于发改委、科技、财政和农业各部门,由于财政支农资金分属多个部门管理,各部门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基本上是各自为政,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缺乏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形成合力,加上运行环节多、过程长、管理成本高,规范的管理监督机制难以有效形成,导致资金到位率低,真正用于农业、农民和农村的资金大幅减少,财政支农效率较低。
 
    (二)金融机构信贷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在现行信贷政策条件下,担保抵押资产是否充足是决定银行贷款的一个重要条件。由于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经营场所、产品和经营周期有其特殊性,致使涉农融资中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往往不能提供符合信贷政策要求的有效的抵押担保品,因而制约了信贷的获取。
 
    (三)农信社受自身实力限制,难以满足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
 
    从现行经营管理看,农信社市场定位于服务“三农”,主要以小额农户贷款、农村个体工商户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为主,从期限、额度和方式上很难满足农业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而且,尽管农信社在农村地区网点多,但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上都难以与实力强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和只存不贷的邮政储蓄相比,使其在吸储能力上明显处于弱势。
 
    (四)农业产业中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内的特点限制了信贷投入
 
    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农业生产的高风险、周期长、低收益等主要特点决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链条的脆弱性。金融部门在充分考虑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原则下,必然对产业初始阶段龙头企业谨小慎微,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信贷投入。
 
    三、浙江农村地方金融支农绩效与制约因素
 
    浙江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和金融深化推进最快的省份之一,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浙江温州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就率先在全国进行了浮动利率改革试点。之后,浙江地方政府配合管理部门推动农村信用社恢复“三性”改革,建立农村信用社县联社,突破了长期以来以乡(镇)为范围经营合作金融的局限,形成了以县为范围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结构,促进了支农信贷业务的发展。
 
    (一)浙江农村地方金融结构特点
 
    浙江农村地方金融结构的特点是民间金融实力雄厚,农村信用社依据区域差异改制为三种模式:在经济发达、城乡一体化程度高、支农任务相对较轻、信用社资产规模较大的县(市)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在经济相对不够发达、农业经济比重较大、人口较稠密、信用社经营状况较好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安徽与浙江农村金融结构与支农绩效比较研究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