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825下载174次收藏

    摘要:安徽作为农业大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文章根据城市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针对安徽省17个市的城市化水平,从五个方面来衡量构造相应的指标,建立起综合评价全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
 
    关键词:安徽省;区域城市化;综合指标;聚类分析
 
    一、引言
 
    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渡,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表现。狭义的理解,认为城市化就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的过程。如我们平常使用的“城市化率”或“城市化水平”,指的就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该指标取得数据容易,计算简单,但包含的信息量太少,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存在着不足。
 
    从广义上来说,城市化是一种社会变迁,是整体社会结构的转化过程,包括了经济、社会、以及人口等多方面转化的内容,是多个过程的同时进行。这些过程不仅是指居住在市、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长过程,还包括了市、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扩散的过程,以及区域产业结构不断转换、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发生本质性变化的过程。
 
    在今天的社会,城市化是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综合性标志。如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在超过80%以后,城市人口发生了逆向流动,富人们由城市移居到郊外居住,被称之为“逆城市化”。这些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经不是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的狭义意义上的城市化,而是另外一种更广义的城市化,被称之为“结构转换型”。
 
    由此可见,为了能够比较准确全面地反映一个区域的城市化水平,应采取综合化的多项指标,不仅涵括人口与经济意义,还应该包括城市环境、文化生活、卫生医疗设施等多方面的因素。
 
    二、体系构建
 
    在现在对区域城市化水平的研究中,单一指标的分析方式已经淘汰,研究者们对城市化水平的评价都采取了复合指标,但不同的研究者,对指标体系的构建各不相同。有的研究者采取经济、人口、生活质量三方面的指标,有的研究者则采用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城市景观、城市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复合指标,另外有些研究者采取人口、经济、生活方式、基础设施的指标,还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再加上环境状态的指标进行指标构建。
 
    研究者的主观因素和所分析区域的客观因素,决定了对城市化水平指标体系构建的各不相同,但无论选取什么样的复合指标,都或多或少地与赵苑达的四大指标体系有所重叠:即从区域人口城市化、区域产业城市化、区域城市发展水平、区域城市体系完善程度四项指标来评价城市化水平。本文即是以这四大指标体系为基础,结合安徽省农业大省,经济不发达的实际情况,根据如上所描述的城市化内涵和表现形式,对安徽省17个市的城市化水平,从人口、经济、金融、社会、生活五个方面来衡量构造相应的指标,建立起下列综合评价全省区域城市化水平的指标体系(见表1)。
 
    选取以上指标后,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2008》与《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8》搜集并加以整理数据,并以此为基础来研究安徽省17个城市的城市化水平。
 
    三、分析方法
 
    由于涉及指标较多,各项指标间也具有一定的联系,为了避免人为确定权重的主观性,客观反映各项指标的综合水平,本文中对安徽省17个城市的17项综合指标,利用spss16forwindows软件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得出聚类分析结果(见表2)。
 表2 安徽省城市化指标聚类分析结果
 
    四、结果判断
 
    在表2聚类分析的结果中,合肥单独归入第一类,这个结果与其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的地位是相匹配的。从各项指标上来看,无论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财政收入,还是在金融机构存贷款比例、外商投资总额、邮电业务总量、医生人数各项指标上,合肥都是名列第一,充分显示了它在投资、消费、金融、通讯、医疗卫生各方面的优势,凸显了其在经济、社会、生活、金融等城市化水平方面的领先地位。
 
    从指标具体情况来看,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总量的26.77%,城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安徽省区域城市化水平评价体系的构建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