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新知青运动”探析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797下载263次收藏
    
    摘要:当前,“西部计划”以及“村官计划”等多种形式的“新知青运动”已经在中华大地蓬勃发展起来了,对于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开发大西部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都起到了显著作用。然而,新知青运动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文章拟探讨新知青运动的由来以及其展现出的新特点,试图找到制约新知青运动继续良性发展的瓶颈,避免“上山下乡”式的现代悲剧,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知青;老知青;大学生志愿者;和谐发展
 
    2003年6月,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以及人事部共同发起启动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后简称西部计划),鼓励广大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增长才干。除了“西部计划”以外,“三支一扶(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大学生到村任职(村官计划)”和暑期大学生“三下乡”等项目,每年也吸引众多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去基层去,这些活动统称为“新知青运动”。
 
    一、新知青运动概述
 
    知识青年,并非如字面上的意思那样,是对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人的泛称,它指的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它包括的是曾在学校受过教育,然后在“上山下乡”这个特殊政策之下,由政府所组织的到农村或连续从事农业生产的那批青年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成为一场声势浩大的运动,影响了整整一代人。而今,广大有知识有文化的“新知青”们带着青春的激情与梦想,响应国家号召,到西部到基层去建功立业有所作为,这与几十年前的“知青上山下乡运动”有着某些相似之处,称之为“新知青运动”。
 
    (一)“新知青”概念的提出
 
    如上文所述,“新知青”主要指的是广大报名参与“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村官计划”等项目的大学毕业生。之所以将这部分青年人成为“新知青”,是因为在某些方面他们与当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以下简称老知青)存在相似之处。
 
    首先,新老知青都属于青年知识分子的范畴。他们都拥有科学文化知识的储备和满腔的青春激情,愿意为自己的理想奉献一切。其次,从人才流动的方向来看,都是从城市到农村,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到经济较落后地区,帮助支援当地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最后,不论是新知青还是老知青,其行动都与国家大政方针相一致,都是与时代的发展息息相关。如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老知青“上山下乡”,符合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思想,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就业压力。而今新知青们怀揣梦想到西部到农村下基层,开拓一片新天地,也正是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指引下进行的。
 
    (二)“新知青运动”的发源及内涵
 
    由上所述,“新知青”与“老知青”在某些方面存在着相似之处,但真正使“新知青运动”如当年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一样发展到一定规模,主要得益于“西部计划”。从规模上看,“西部计划”从2003年起开始实施以来,已经累计招募十几万大学生服务西部。
 
    “新知青运动”有别于“运动”的一般含义,但既然是“运动”就要有参与的广泛性。以“西部计划”为典型的“新知青运动”,这几年发展速度较快,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公众参与的广泛性也不断扩展,已经不仅仅只有大学生群体参与,还包括许多社会有志青年及热心人士。而在学理上,尚未有学者就“新知青运动”给出内涵定义,但“新知青运动”的继续健康发展急需使其有一个明确的内涵定义。
 
    “新知青运动”指的是,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体的响应贯彻国家经济发展战略,以志愿精神为内核的,在科教文卫各方面支援建设相对落后地区,获得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国家及个人发展得到双赢的青年服务活动。
 
    二、“新知青运动”发生原因探析
 
    “新知青运动”发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时代脉搏紧紧相连,有着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和时代特征。
 
    (一)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
 
    据教育部统计,从2003年起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且增幅越来越大。最新资料显示,2010年高校毕业生人数将会达到630万以上,就业形势异常严峻。与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相反的是,毕业生就业率却呈现逐年走低的状况,情况仍然不容乐观。特别是去年,受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影响,许多企业都在减员,大学生就业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无形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新知青运动”探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