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理论与技能双向同步教学的研究
摘要:通过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的双向同步教学,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使教学体系更趋于合理,教学模式更能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教学学时比例合适,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结合更为紧密,提高学生学习的应用技能。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专业理论;实践技能;双向同步
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是应用型技术人才,为实现培养目标,各高职院校都在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入手,应当大力推行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课双向同步教学模式,下面就会计电算化专业理论课与实践课同步教学进行一定的探讨。
理论与技能双向同步的教学体系是指在教学中以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操作为辅,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而不仅仅是枯燥的学习书本知识,不会实际运用。专业理论课本来就是源于实践技能操作的,它与实践问题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深刻的、直接的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贯彻专业理论课与实践技能操作课相结合的原则,构建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
一、目前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弱,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
在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讲述过程中多数以手工会计处理为主要内容,对于日益普及的会计电算化和社会上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来说存在巨大差距。毕竟会计电算化工作强调电算化的处理方法和操作技能。相当一部分学校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只开设了《会计电算化》这一门体现会计电算化专业特征的课程,且安排的课时量也少,只是简单的了解一下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这样,学生毕业时根本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很难融会贯通
在目前的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中,通常是理论与实践分别进行的。如专业课程通常先学习会计基础知识类课程,教师在会计教学中重视理论讲解,注重会计知识体系的讲授,但单纯的理论知识特别枯燥,让学生凭空抽象地想象,势必降低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授课效果往往不好。
(三)目前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全面地掌握会计知识和技能
在目前的会计专业中,课程的设置还是学科型的,分《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来讲述,课程各自成一个体系,学生学完后很难自己进行系统整理、掌握、运用。这不符合教学规律,教学中,要求课程之间是衔接的,课程的讲解应该由浅入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建立理论与技能双向同步教学体系的几点对策
(一)积极进行课程改革,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会计电算化操作技能课程的设置,除了《会计电算化》课程外,也可以开设《财务软件操作技术》、《erp沙盘训练》、《excel与财务管理》、《审计电算化》等等。突出会
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理论与技能双向同步教学的研究
点击下载
上一篇: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重塑道德理想下一篇:浅谈加强航海类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
本文2010-08-18 10:15:42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4069.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