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空间综合测评
摘要:文章构建了以经济、社会、人口、生活环境为一体的城市化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我国2008年统计年鉴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文章对我国31个省市(除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城市化水平进行评价,以此得出城市化发展的东中西空间差异格局,并提出积极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化水平综合测评体系;主成分分析;空间差异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人们可以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判断或解释其经济发展的状况。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空间差异现象,这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区域整体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建立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定量测评方法来衡量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克服传统单一指标衡量的片面性,全面地反映目前我国城市化发展状况,清楚地认识我国城市化发展中存在的缺陷,提出推进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对策。
一、城市化水平测评体系与模型
(一)综合测评体系
根据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基于评价指标体系的全面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一套尽可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指标体系。综合测评指标体系最终确定了12个指标。经济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均gdp;社会指标: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口指标:万人拥有高等学校在校人数、城镇人口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生活环境指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用水普及率。
(二)主成分分析模型
主成分分析是把原来多个变量划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从数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降维处理技术。本文选取主成分分析法作为城市化水平测评模型,考虑到以下两点:第一,主成分分析客观性比较强。传统的来说,城市化水平的评价大都采用主观定性评价方法,先赋予综合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虽然主观赋值法简单便捷,但由于它的主观性,没有考虑到指标间的关联性等缺陷,体系评价的准确性受到质疑,测评结果会使人难以信服。而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客观赋权的评价方法,克服了这一缺点。第二,数据收集比较容易。各种指标数据基本上都可以从历年的统计年鉴中所获得。所以,本文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二、实证分析
(一)选择主成分
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8)》选取了全国31个省市(除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各项指标数据,进行了主成分分析,提取主成分,所得3个主成分保留了原有指标83.812%的信息,其累计贡献率已超过80%,所以它们可以代替12个指标的信息,并且大体上可以反映出我国31个省市的城市化综合水平。
(二)计算各主成分载荷
根据各主成分的计算结果,可以得到:第一,第一主成分在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等指标中的载荷较高,我们可以把这些指标看作“城市生活质量因素”,它对我国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影响最大。第二,对于第二主成分,载荷较高的指标有第二产业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等,称为“产业结构因素”。第三,在第三主成分表示的主要指标中,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用水普及率相关性较大,称作“基础设施因素”。综合得出,城市生活质量因素、产业结构因素和基础设施因素是影响我国城市化水平的主要因素。
(三)计算各省市综合得分
在
我国城市化水平的空间综合测评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5:26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403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