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析我国利率调整对储蓄的影响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188下载252次收藏

    摘要:近年来,我国采取了多次利率调整政策,但是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在对我国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之后,文章探讨了我国利率的变动对储蓄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得出利率对居民储蓄的作用是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上,并且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利率;储蓄;社会保障
 
    一、导言
 
    在我国,利率由政府管制。自1995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下降存款利率,并出台了取消利息税等多种措施,其目的是要分流储蓄、增加消费,从而拉动内需,形成经济学所说的乘数效应。根据我国经济状况及发展趋势来看,居民储蓄每年都大幅度递增,究其原因,居民储蓄主要受个人可支配收入、预期、利率、通货膨胀率这些因素的影响。
 
    关于储蓄方面的理论,西方经济学家早有这方面的论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托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理论;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理论等等。在西方经济理论里,利率通常和储蓄成正比,利率的变动对储蓄的影响是正向的、单一的:利率提高,人们增加存款;利率降低,人们则会减少存款。因为利率的升降直接影响到存款的收益,所以西方国家能够轻松利用货币政策来调节居民储蓄。可是,从我国的利率政策可以看的出,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与利率存在弱化现象。
 
    二、利率与储蓄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以表1是1996-2007年的活期存款总额与活期存款利率的资料。
 
    利用spss软件对1991-1995年做线性回归,活期存款年利率为自变量x,活期储蓄存款总额为因变量y,得到:
 
    y=-33984.461x+65517.368 (r2=0.876)
     
       (0.05)
     (0.000)
 
    括号的中的值是p值,由于模型中x的系数的p检验值都小于0.05,两个模型的拟和优度都很高,模型通过检验。
 
    综上可知,而从1996-2008年则是负相关,说明在我国利率与储蓄的关系并不是如西方经济理论认为的那样正向的、单一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浅析我国利率调整对储蓄的影响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