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与人:从机械复制到艺术审美异化的得与失
摘要:电影作为机械复制时代的现代艺术形式,造成了审美的异化,在扩大受众范围的同时也在某种意义上削弱了艺术本身的独创性价值。
关键词:本雅明;机械复制;技术;审美异化;电影
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映了《火车进站》、《工厂大门》等11部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和一个全新艺术时代的来临。作为新兴的第七艺术,它的出现在相当程度上改变和影响了人类思维方法和艺术审美方式。
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与生俱来的机械复制性,它产生的基础是摄影术的发明,而摄影术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美学家、批评家瓦尔特·本雅明看来正是机械复制型艺术的典型代表。本雅明的艺术生产理论认为,现代工业社会中的艺术作品借助技术力量被源源不断地批量生产和复制,众多的摹本逐渐取代了真品,消解了传统艺术作品中代表独特性、本真性和距离感的“光韵”(aura,也译作“灵光”或“韵味”)。机械复制取消了艺术作品的唯一性、即时性和神秘性,比如“人们可以用一张照相底片复制大量的相片,而要鉴别其中哪张是‘真品’则是毫无意义的”,同样,一部电影的拷贝也不存在真品和摹本的区别;“电影演员与舞台演员不同,他的艺术成就在复制所依据的独特形式之中,并不是展现在随机的观众面前,而是展现在一个专家小组面前,这些专家作为制片主任、导演、摄影师……随时都能干涉他做出的艺术成就”,电影作品并不需要也不可能一次表演成功,而必须经过后期剪辑和加工。艺术起源于严肃庄重的宗教仪式和祭祀活动,是人给神的献礼,具有很强的特权性,“正是这种膜拜价值在今天变得要求人们隐匿艺术作品:有些神像只有教堂中的神职人员才能接近,有些圣母像几乎全年被遮盖着,中世纪大教堂中的雕像无法为地上的观赏者所见”。但摄影和电影大大增加了其可展示性,使传统艺术的膜拜价值变成了现代艺术的展示价值,以致艺术大众化潮流形成无法阻挡之势。
机械复制时代的到来使艺术审美的门槛大大降低,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巨大的异化,具体表现为艺术审美生活化、通俗化及政治化。
电
电影与人:从机械复制到艺术审美异化的得与失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5:05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96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