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隐性采访及其法律的应用性探析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843下载183次收藏

    摘要:社会需要隐性采访,是因为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是社会实现自我净化的一种必要机制。受众喜欢用隐性采访手段采制的新闻,是因为他们通过记者的采访,看到了阳光不能照到的黑暗角落。尽管我国的《新闻法》还没有出台,但每一个新闻从业人员都应当知道,自己的行为应当限定在法律许可的框架之内。无论如何,法律,都是隐性采访不能逾越的界限。
 
    关键词:隐性采访;法律;应用性
 
    一、“隐性采访”的含义
 
    “隐性采访”是新闻学上的一个概念,是相对于显性采访而言的。“隐性采访”在新闻界的实践已经有了比较长的历史,但是,理论界对于隐性采访的科学定义却始终难以形成明确的共识。仅就采访行为的具体称呼上,相当长时间以来也是众说纷坛:暗访、私访、微服私访、秘密采访、偷拍偷录、隐匿采访、隐形采访……所有这些,都曾经是对“隐性采访”不同的称谓。可以说,“隐性采访”是一种非常规的采访手段。因为在“隐性采访”中,记者不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和采访目的,以偷拍偷录和亲身感受的方式对人物或事件进行采访,而被采访对象是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接受的采访。利用这种采访方式,记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接近新闻源,获取其他采访手段难于获取的新闻事实,这样的新闻通常都有较强的可读性与可视性,能够吸引受众的注意力,从而获得轰动效应。目前,虽说“隐性采访”已成为新闻界广泛采用的一种采访手段和“秘密武器”,但是理论界对其的明确定义的确并不多。
 
    “隐性采访”是指不公开记者身份、或伪装成其他身份、或公开记者身份但不道出真实意图。通过隐蔽的拍摄、录音等方法获取新闻素材的采访方式。从上面的各种定义可以看出,“隐性采访”具有以下几点基本含义:第一,“隐性采访”是采访方式的一种。第二,“隐性采访”是在特殊情况下为了采集公开采访得不到的真实情况而使用的一种特殊的采访方法。“隐性采访”最终是要靠隐蔽手段来实现的,隐蔽手段则需要一定技术设备作保障,在一些早期的隐性采访中,就常常因为缺少精良的技术手段,使记者暴露了身份,险象环生。《再访无极》时,记者们还用的是普通的摄像机,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隐性采访所使用的器材越来越具有隐蔽性,小巧精良的摄录设备的出现,加大了隐性采访成功的机率。除了技术手段外,隐性采访的隐蔽手段还包括记者了解新闻事实的方法与技巧,与显性采访不同的是,“隐性采访”中的记者要时刻注意自己提问的方法,说话的语气,甚至是穿着打扮,都要有助于隐蔽自己的身份和真实的采访意图。第三,“隐性采访”不同于其他采访方式,有其适用范围。
 
    二、“隐性采访”法律的应用性
 
    (一)隐性采访语商业秘密保护
 
    目前新闻记者在隐性采访过程中泄露商业秘密的法律纠纷还不多,主要是因为目前被新闻记者隐性采访的题材有相当部分是揭露企业或个人的不法行为,比如制作假药、出售病死的猪狗、生产食品不符合卫生标准、行医没有合法身份等等,如果说那是一种秘密,那只是坑国害民、见不得阳光的行为,通过暗访和偷拍,把这些非法行为公之于众,符合公众的根本利益。但这并不意味着隐性采访不会与商业秘密发生冲突。事实上,也确有媒体因泄露了他人的商业秘密而承担了相应的法律责任。
 
    目前,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大量的协议文本是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其中就有对商业秘密的详细约定,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隐性采访及其法律的应用性探析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