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后我国外资政策的变化
摘要:经过15年的艰苦卓绝的谈判,我国于2001年12月正式成为wto的一个成员国,这标志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利用外资进入一个新的里程。文章系统地回顾了入世以来我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变化,并针对目前外资政策中尚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看法和观点。
关键词:wto;利用外资政策;变化
一、我国外资政策转变的动因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采用各种鼓励措施积极吸引外资。例如,建立经济特区和各种名目的经济开发区,允许外资企业适用优惠的税收政策,各地政府为了吸引外资也竞相给予外资企业优惠的待遇。然而,近年来,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反映了以往对外资热烈欢迎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自2008年1月1日起,取消以往对外资企业的“免二减三”的优惠税率,内资外资企业从此采用同一种所得税率,即25%。对于那些不符合城市规划和产业政策的企业,无论中资还是外资,地方政府均要求其关闭或搬迁。这些变化反映了我国外资政策正在由各种差别性待遇转变为中性待遇。过去,我们对外资采用两种政策,一种是超国民待遇,即给予外商优惠的税收减免待遇,另一种是低国民待遇,即对外商有各种限制性措施,如出口比例的限制,国内成分的要求,外汇自求平衡的要求。自从加入wto后,这些超国民待遇和低国民待遇都被调整或取消,以便使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同等条件下竞争,这也符合wto非歧视待遇和公平竞争的原则。
此外,入世以来我国在外资引进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迫使政府不得不调整外资政策。由于看好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的光明前景,自2001年起我国吸引的外资总额持续高涨,而这其中绝大多数都来自发展中国或地区,如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仅仅港台资本就占一半以上。这些发展中国家(地区)主要投资于出口导向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这就导致了我国出口贸易额的连年剧增。巨额的贸易顺差,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例如,我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贸易摩擦越来越严重,我国的外汇储备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一,给人民币带来巨大的升值压力。另外,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竞相给予外资优惠待遇,甚至突破国家政策底线,而由此产生的劳工标准问题,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暴露出来。鉴于上述这些情况,我国外资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
二、我国外资政策的现行方针
2005年,我国政府公布了第11个五年计划,其中关于利用外资是这样描述的,“继续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加强对外资的产业和区域投向引导,促进国内产业优化升级。”2006年11月,我国又出台了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它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提供了总体战略目标,即“进一步推动利用外资从‘量’到‘质’的根本转变,使利用外资的重点从弥补资金、外汇不足切实转到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上,更加注重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资源能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根据这些文件,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政府对于外资的引进更加注重质量,选择外资的三个标准分别:是否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否符合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目标;是否有助于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和提升技术水准。这三个标准在《利用外资“十一五”规划》的具体措施里都有体现,尤其重点强调了外资企业对于我国企业在技术及管理上的引导及辐射作用。
三、入世后外资相关政策的调整
(一)建立更加公平、完善的外商投资环境
wto倡导公平贸易、自由竞争的原则,并力图为所有成员国创造一个透明、非歧视的,可预期的、以制度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系,而我国在入世之前的与外资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包含了一些限制性的条款,与wto的宗旨和原则相悖。因此,入世之后,这些条款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和修改。例如,1986年版的《外资企业法》中规定,只有出口额达到年产量50%以上的外资企业才有资格成立独资企业。这一条已经被删除。另外,《2004年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将外商投资项目分为鼓励类、允许类、和禁止类,倘若外商投资鼓励类行业,则可以享受国家政策优惠,但是,对于那些产品全部出口的外资企业,它们也可以享受鼓励类行业的优惠待遇。目前这一条款在新版本的外商投资产业目录中已被删除。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赘述。
(二)实行以制度为基础的中性政策
&nb
加入WTO后我国外资政策的变化
点击下载
上一篇:我国风险投资融资环境的理论与实践下一篇: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的基本思路
本文2010-08-18 10:14:34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88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