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利油田定额调整的产业组织分析
摘要:文章以胜利油田为例,介绍了其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胜利石油管理局与胜利油田分公司关联交易、定额为切入点,分析现行的定价体系,在关联交易时,易形成“串谋”,改变这种弊端的做法是实行关联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提出要消除垄断行业壁垒,促进民营企业与国企竞争,完善市场竞争体系。
关键词:定额;产业组织;分析;国企;一体化
一、胜利油田的分拆
第一,胜利油田的历史与现状。胜利油田是国内第二大油田,在保障国家能源供应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20世纪60年代会战开始,随着新区块的不断发现,胜利油田不断发展壮大,当时的油田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态系统,企业与政府完全合一、职能完全统一。根据政企分开的要求,企业的政府职能逐步剥离。随着改革的一步一步深入,老牌国有特大型企业的同冗员严重、债务负担沉重、企业办社会和离退休人员多等矛盾相当突出,直接引致国有企业行为目标多元化,劳动生产率低下,技术创新有心无力,结构调整进程缓慢,效益低下,国有资产质量下降,人才流失,核心竞争能力逐渐下滑。为了解决历史问题,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保障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胜利油田采取了一系列“去枝强干”的改革措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在政府职能基本分离的基础上,继续剥离企业的公检法系统。2000年,胜利油田根据既定的改革思路正是拆分为胜利油田分公司和胜利石油管理局,法理上两个企业各自为独立法人,但是两个公司只有一套管理班子。拆分后,前者主要从事油气勘探、生产;后者的核心业务是钻井、测井、录井和井下作业等,主要为油气勘探生产提供服务。同时,后者还接收了原企业的文、教、卫和社区等部门,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冗员,也掌握着油气生产过程中的核心技术。在分拆的基础上,两家企业又依据“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和压扁管理层”的原则,对自己所属的与核心业务关联度低、效益低下并且资产质量差的部门和企业办的几百家集体企业再次进行大面积改制分流,同时裁撤冗员。
第二,油田分拆的可能解释。企业纵向一体化形成的原因有许多。很多经济学家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此提出了很多的假设,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较为集中的说法:增强垄断势力、节约交易费用和价格控制等等。根据“大而全”的思路,胜利油田在发展过程中,通过政府扶持,自然地形成了纵向一体化的模式。在这一模式下:首先,提高进入壁垒。通过一体化战略,胜利油田迅速地实现了规模扩张,在短短的30年内发展成为一个特大型企业,从而使潜在的进入者望而却步,有效地阻止了竞争对手进入本企业的经营领域,有力地保护了自己原有的经营范围,而且扩大了经营业务,同时还限制了所在行业的竞争程度,使企业的定价有了更大的自主权,从而获得较大的利润。其次,降低了交易成本。一体化战略下,勘探、开发、油气生产、炼制和销售等环节都在企业内部完成,将企业外部的交易转化成内部交易,节约了交易费用,同时保证了各个环节供给和需求,也有利于企业内部各个环节之间的技术交流和进步。一旦当长期边际成本高于长期平均成本时,规模不经济就出现了,企业的扩张将停止。事实上,当一些既定的生产工序所需要的生产规模大大超过该产业内小厂商所能达到的规模时,这一工序便倾向于脱离该产业,从而产业内所有的小厂商就要从外部专业化厂商那里获得这一专为他们服务的特定工序。结果这一产业就分解为两个或更多的产业,每个产业都能在各自的最优规模上经营。这应该就是油田分拆的理论依据。其实,纵向一体化在提高进入壁垒的同时也在提高推出壁垒,当企业内部交易成本超出外部交易成本时,有可能难以实现企业资源向更加有价值的方向流动。此外,纵向一体化也极度考验着企业的管理能力,既有价值链的平衡方面的问题,也有企业风险控制方面的问题。
二、胜利油田的市场结构
第一,厂商的规模和数量。在胜利油田内部,基本上就是
胜利油田定额调整的产业组织分析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4:21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85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