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结构演变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494下载136次收藏

    摘要:随着新型金融机构的培育,农村经济发展主要依赖非正规金融支持的状况正在发生着变化,农村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适应,农村金融改革的成效开始显现,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文章通过测估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和农村金融总量,分析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结构的变化规律,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农村金融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村经济;农村金融;金融结构;非正规金融
 
    一、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31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农村生产gdp总量从1978年的1027.5亿元,增长2008年的34000亿元,2009年将突破35000亿元,年平均名义增长率达到7.7%。经济发展离不开金融支持,农村金融支持主体有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两类。正规金融(formal finance)主要的组织形态有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村发展银行,以及近年来出现农村商业银行、小额贷款公司、邮政储蓄银行和村镇银行等。非正规金融(informal finance)是指出于互助目标或为解决自身融资问题而进行的小规模金融活动,非正规金融一般依靠地缘、亲缘、友缘等关系形成的信任基础而开展的互助金融活动,如民间合会、互助基金会等,也包含农户之间的个人借贷。农村民间信贷市场适应了农户融资的特点,具有先天的优势(史晋川等,1997)。农村正规金融规模可以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统计数据中找到农村贷款项目统计,主要是短期信贷。而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则需要通过测算获得,因为这类型借贷缺乏公开的统计数据。
 
    农村非正规信贷规模一般通过调查研究或者模型进行估计。从可行性角度看,模型测算是可行的,调研毕竟难以覆盖全国所有的省份和县区。本文将从金融与经济统计分析的理论视角,立足实践操作的可行性来界定农村民间信贷的内涵,运用货币金融统计和国民经济核算原理探询测算中国农村民间信贷规模的方法,估测1978-2008年中国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以此分析中国农村经济民间中金融支持结构发展变化趋势,提出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结构变化
 
    (一)农村经济的正规金融支持程度
 
    农村经济发展中正规金融的支持程度可以用农村经济的信贷化比率表示,该指标是农村贷款与农村gdp的比率,可以称为单位农业产值的款系数。这一指标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化深度。测算结果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农村正规金融对农业生产的支持程度不断提高,单位农业产值的贷款系数从1978年的0.12提高到0.52,尤其是1999年以来,农村正规金融规模不断扩大,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与金融总量测算
 
    农村非正规借贷的主体主要是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等小型经济主体。这类经济主体由于自身经济规模小、可使用的抵押资产价值小、借款数额也相对较小,对于农业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而言,为其提供信贷服务的相对成本比较高,风险比较大,缺乏积极性。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等小型经济主体的生产活动在正规金融机构无法满足其贷款需求的条件下,不得不借助民间的个人借贷、非正规金融等获得资金支持。作为制度供给,非正规金融活动当中的各类组织形式,在适应非国有经济单位多层次、多样化和分散性融资需求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孙莉,2000)。农村民间金融是内生型金融形态,是在需求拉动下生成的非正式金融制度(王晓毅,1999)。因此,测算农村非正规金融规模,从信贷需求角度进行研究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农业经济规模用ay表示。从投入与产出角度看,农业生产的资本密集化程度并不高。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历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结构演变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