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跨境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本质差异与联系
摘要:从20世纪末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到2009年我国政府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10年间,传递出人民币国际化的信息目标。国际贸易伙伴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度和信任度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前提条件。随着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美元结算货币汇率波动幅度的加大,我国国际收支顺差跃居世界第一,促成人民币世界地位大大提升,贸易伙伴国在与我国的贸易往来中纷纷接收人民币作为结算货币。但是,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了,国际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既有本质差异又有不可分割的本质联系。
关键词:人民币;结算;国际化
考察一国货币走向国际化是由该国的政治经济基本面决定的,具体包括:稳定的政治格局;强大的经济实力;健全的金融体系;完善的金融市场;充足的国际储备。另外,国际贸易伙伴对该国货币的需求度和信任度也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重要前提条件。探讨国际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差异与联系,要对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含义有一深入认识。
一、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含义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境外流通,成为国际上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
具体分析人民币国际化的本质含义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人民币现金在境外享有一定的流通度,国际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交易要达到一定的比重;第二,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成为国际各主要金融机构包括中央银行的投资工具,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市场规模不断扩大;第三,世界多数各国接收人民币作为本国的储备货币。这是衡量货币包括人民币国际化的通用标准,其中最主要的是后两点。换句话说,定义国际化货币至少要具备三项基本职能,即结算职能、投资职能和储备职能。其中结算职能只是货币国际化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如今很多人一提起人民币的国际化,就总会提到周边国家使用人民币结算的事实,好像一国货币用于国际间结算机会多了,其就一定能够国际化似的,更有甚着认为,贸易伙伴国将持有的a国货币与a国签订货币互换就标志着a国货币的国际化地位提高了,这个逻辑显然是错误的。其实,投资职能和储备职能才是国际化货币的最重要支撑,前者体现了货币价值的实现渠道,后者则体现了货币的“硬”价值。不难看出,人民币境外的流通并不等同于人民币已经国际化,国际贸易中的人民币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既有本质差异又有不可分割的本质联系。所以,可以推论人民币境外流通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随着人民币境外流通扩大最终可能导致人民币的国际化,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从20世纪末人民币的跨境流通到2009年我国政府正式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10年间,明确无疑地传递出人民币国际化的信息目标。以下不妨对我国人民币跨境流通结算进行回顾。
二、人民币国际流通是通往货币国际化的第一步
从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到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两次金融危机,见证了我国人民币世界地位的提升,从而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演进历程。
(一)人民币现钞的跨境流通
亚洲金融危机过去仅仅两年后,中国经济再度驶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跃上1万亿美元大关,而人民币走向世界也由此迈出了第一步。2002年,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戴相龙在加拿大访问,途经温哥华机场时,他意外地发现,在当地的atm机上,居然能够用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和加元。随着亚洲逐渐走出危机,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人民币开始在周边的地区开始流通,也逐渐被市场所认可,所以最早期的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人民币现钞的这种跨境流通。
(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为人民币境外流通扫清道路
2005年7月21日,央行行长周小川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的采访,宣布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方案。核心内容大致有三条:第一,我国的汇率将来不再盯住单一的一种货币,而是参照一篮子货币,同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来进行浮动;第二,实行浮动汇率,浮动的区间也是合理的;第三,我国做了一个初始的汇率水平的调整是2%。
(三)开展与东盟等
人民币跨境结算与人民币国际化本质差异与联系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3:55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79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