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东营市农村贫困问题的实证型研究及相关政策的探讨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567下载132次收藏

 
 
    摘要:近年来,我国一直把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作为我国处理社会问题的重点,而处理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我国贫困问题的现状的切实了解。本次调查活动是基于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和研究展开的,通过深入农村,对农村教育、医疗、政策、农民收入进行了多方面的调查取证,依据调查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模型;贫困;教育
 
    此次调查主要集中在东营市周边农村,调查对象以农民(包括城市务工的农民工,从事种植业,养殖业的农民)为主,问卷调查中共调查农民201名,其中贫困户家庭79名(分布于7个行程村,采用不同问卷)。调查中,我们在每个村访问了一名村干部,还听取了农民对于生产生活状况、农村教育、医疗的基本状况的心声和愿望。我们对调研活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总结,取得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成果。
 
    一、调查对象概况
 
    (一)调查行政村主要特点
 
    调查的7个行政村2008普遍年均收入为5000元左右,村常驻人口数量在163至1148人,其中贫困户总数均低于所有调查村口总数的5%,反映了贫穷问题在东营市政府的管理下,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每村支部均配有远程教育平台及文化大院。以及直属于各镇医院的村卫生室一所。参与新农合比例各村都达到100%。调查中的7个村中5个村集体经济普遍较差,村支部的主要收入基本都是通过转让承包土地及收取村民缴纳的相应管理费用。
 
    (二)参与调查农民的基本情况
 
    参与调查的农民中以男性居多(占调查总人数的77.3%,主要因为一般男性基本为所在家庭户主,文化水平相对较高),调查一般采用代填的方法,其中调查者中年龄最大的为78岁,最小的为19岁,平均年龄47.21岁。其中,年龄为40岁-50岁的占此次调查总人数的61.3%,是此次调查的主要调查人群,因为这些人口往往承担较重的家庭义务(抚养小孩,赡养老人),是农村家庭结构中重要的支柱,因此样本具有一定代表性。
 
    二、农村基本情况分析
 
    农村的基本情况往往跟当地的生产力水平,农村管理状况、医疗、教育水平、农村务工状况等因素息息相关,本文根据农村访谈以及调研发现的实际状况综合地探讨农村现状,农村贫困的根源。
 
    (一)外出务工情况
 
    据调查数据显示,外出打工已经成为了农村收入的主要来源,在我们调查的对象中,农村农民工外出打工主要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从事工作比较低级,集中出现在建筑、维修、水、电力工、服务业等职业。第二,工资待遇相对城市水平比较低(我们调查的务工对象当中,工资为300元-3000元,其中57.1%的务工人员的平均工资为650元-1500元),值得注意的是东营市2008年的最低保障标准为每月280元。第三,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工作竞争激烈,心里压力比较严重,自卑感强。第四,生存压力巨大(2008年东营市统计表明东营市人均年消费水平为13000元左右,人均可支配收入约为20000元,均居山东省各省第一名,同比农村水平,整整高出进3倍左右),因此城乡巨大的收入差距,势必会引起农村务工人员强烈的自卑感,而东营市物价的飞速上涨,以及外来东营移民的大量涌入,无疑是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劣。而我们调查的农民中,年龄在40岁-50岁之间的居多,基本都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包括法律利益、工资、医疗保障)对整个社会都有重要的意义。另外,必须指出的是,教育在农民工上所起到的作用,受过较高教育水平的更容易得到工作,另外心理压力也较小,同时面对城市比较自信,有一定的目标和追求。而受教育水平较低的农民公所从事的工作相对较苦,选择余地也较小,心理压力也较大,很难适应城市。
 
    (二)农业基本问题
 
    调查发现,自2003年起东营市农村中从城市返乡从事的务农的人数较往年正在不断增加(每年增长6.8%),原因是随着农村产业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国家关于扶持粮食生产、调减农业税收、促进农民增收等政策的出台,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因此更多的人开始回乡从事农业劳动。目前在农村从事基本务农的农民大致分为如下类型:家庭劳动力较少,而承包土地较多;家中有病人或自己有疾病,不方便外出;年龄较大,村中又没有外出的习惯;文化程度较低,缺乏技能,不敢外出;自己在家做小生意或者为村干部、教师、乡村医生、或是在附近村庄搞建筑等,能取得非农收入,不愿外出等。其中,导致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东营市农村贫困问题的实证型研究及相关政策的探讨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