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经营的蓝海战术
摘要: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企业面临内需和外需减少的情况下陷入困境。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必须注重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调整,立足国内市场、放眼国际市场,通过借势、用势、造势,运用蓝海战术创造新需求、开辟新市场,企业才能逆势而上。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企业经营;蓝海战术
一、背景分析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接着引起连锁反应引发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在此次金融风暴中也未能幸免,尤其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珠三角和长三角企业面临严峻的困境,来自欧美的订单大幅下降,引发许多中小企业减产裁员、破产倒闭。中国gdp在保持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后,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连续5个季度出现回落跌为一位数(见表1),2009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gdp增长虽然有所上升,但并非消费拉动,主要是由于增加信贷、投资拉动的结果,这种增长带有一定的泡沫成分。以上情况表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依然严峻,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能否摆脱危机走出困境对经济走向复苏保持平稳增长尤为重要。美国次贷危机为什么会使中国企业也受到了损伤?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方式有问题。
(一)出口型经济的依赖
截至2009年6月底,中国的外汇储备已超过2.1万亿美元,巨大外汇储备的背后是中国对出口型经济的依赖,在中国gdp比重中,出口和投资占到75%,而国内消费需求占比约25%。成熟型经济如美国出口只占gdp的15%,日本出口的比重2005年占gdp的22%,而中国40%的gdp仍与出口有关。危机爆发前,高速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内向型经济存在的问题,因此,危机来临时使中国许多出口企业措手不及,珠三角和长三角企业的影响尤为严重。
(二)高能源、高资源消耗
根据中国科学院《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在世界59个主要国家的资源绩效水平排名中,中国仅排在第54位,属于资源绩效最差的国家之列。当前中国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工业化发展阶段,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急剧增长,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国际市场能源与重要原材料的价格全面大幅上涨。而中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的代价过大,成为当前制约经济健康持续协调发展的突出矛盾。危机的来临使企业不但要面临内需和外需的减少,而且要面临能源与重要原材料上涨的双重压力,致使企业陷入困境。
在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必须适应新形势,立足国内市场、放眼国际市场,借势抓住市场机遇,注重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式的调整,运用蓝海战术从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开创出属于自己的“蓝海”市场,这是企业走出困境的根本出路。所谓“蓝海”是指尚未开发的新的市场空间;“蓝海战术”是指通过跨越现有竞争边界看市场以及将不同市场的买方价值元素筛选与重新排序,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追求“差异化”和“成本领先”的战术,开启巨大的潜在需求,从激烈“红海”竞争中开创“蓝海”市场。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在后金融危机时期应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通过借势、用势、造势,运用适合自己的蓝海战术创造新的需求、开辟新的市场,才能逆势而上。
二、借势
鉴于金融危机对中国出口企业有很大影响,因此在后危机时期创造更大的国内需求是应对危机的有效办法。2009年中国政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内需,把扩大居民消费需求放在更突出位置,增加居民收入,增强消费需求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相继出台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汽车下乡、以旧换新等一系列刺激消费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国内消费需求市场的增长;同时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启动,
后金融危机时期企业经营的蓝海战术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2:58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64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