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村改革六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794下载187次收藏
   摘要:家庭经济单元内部消费需求多样性和生产供给单一性矛盾的外化解决,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催生了农村经济市场化,形成了市场和生产一体化的新型经济形式,从市场与生产结合、构建双向稳定机制、奠定宏观调控机制基础和再造农业集体化等方面,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突破。现实提出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既是再度突破的必然,又是必须统筹推动、稳步发展的系统工程。
 
    关键词:农村;专业化;集体化
 
    农业兴、天下盛,农业动、天下震是中国经济运动刚性规律的一般现象形态。新中国经济史上,农村生产关系具体形式选择确当与否产生连锁反应,农业“兴”、“动”引发全局经济“盛”、“震”现象反复规律性发生的教训至深。人们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规律耳熟能详,农村生产关系如何达到与生产力适合?既是历来政治家关注的焦点,学问家长期探索而难得其解之迷,又是农民驾轻就熟之路。以集体化改造小农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贯思想和中共的一贯方针,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界,农村生产关系选择呈现政治强制集体化和农民自然选择思路和实践都不相同的发展阶段。回顾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反思农村经济改革前沿的创新和发展道路突破,正视当前农村经济组织形式正在进行的升级,对于提高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掌握指导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权大有裨益。
 
    一、家庭承包制面对挑战的创新
 
    (一)总结失误教训的正确论断
 
    把握生产关系选择生产力的总体趋势,是作为社会中心的政府最重要的职能之一。但实践中,政府对农村生产关系具体形式适合生产力准确“度”的把握,却相去农民甚远。农民以生产关系具体形式为实现生产活动的载体,时刻都在直接体验生产关系是否适合生产力,并且能够根据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实际,自动组合和配置资源,选择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即自然而然地创造出适合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具体形式。毋庸证明,生产力对于生产关系天然存在自动选择机制。《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深刻指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不存在一套固定的模式。我们的任务是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每一个阶段上创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这是总结新中国生产关系曲折发展历史经验提炼而成的经济指导思想。基于指导思想的历史矫正,家庭联产承包得以成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行家庭承包制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集体经营层次又名存实亡,大批单家独户经营的农民长期难于摆脱贫困。目前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建设的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正是尊重广大农民自觉选择和创造,生产力自动选择生产关系自然经济运动趋向集体化的实现形式。
 
    (二)农村生产关系创新的机理透视
 
    马克思根据社会细胞内部矛盾运动规定社会发展趋向原理,从剖析社会细胞商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必然趋势。中国社会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社会细胞,是农村家庭经济单元。经济社会最深层次的消费和生产矛盾,在农村家庭经济单元内部,具体现象为消费需求多样性和生产供给单一性矛盾。人民公社体制下,家庭经济单元生产功能的主要部分因为通过“队”的形式取代、实现而萎缩于自留地的范围,多样性消费需求也主要通过“队”直接分配主要消费品化解。所以,生产供给和消费需求矛盾由于政治强制外部支持,在双向低层次水平上维持平衡。但多样性消费需求作为永恒的动力压而不逝,普遍现象为“资本主义自发势力倾向”,只是在全方位的政治强制下呈隐形蓄积、伺机待发之势。此乃实行家庭承包制前农村生产力选择生产关系动态运动暂时定格之基本状态。
 
    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家庭重新成为生产功能和消费功能统一的经济单元,消费需求多样性和生产供给单一性矛盾不可避免的成为家庭经济单元必须直面和解决的现实,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驱使农民自发参与市场交换以满足多样性消费需求。农民参与市场交换,迅速对专业化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优势形成非理论的实践认识,自觉推动家庭经营从“小而全”向一业为主的专业化转变。但家庭经济单元生产专业化程度与提高劳动生产率成正比、与满足消费多样性需求成反比,此辨证运动,推动消费需求多样性和生产供给单一性矛盾发生连锁反应,激化到必须通过市场交换外化解决。农村社会细胞普遍参与市场交换而“化”,自然而然地推动农村经济摆脱自然经济旧辄,转轨市场化和社会化。但家庭经济单元“入市”,如同“驾片帆小舟闯汪洋大海”,受市场骇浪冲击和远洋巨轮挤压倾覆的概率极高。规律既存在于实践,又是实践的指南。农民对集体生产力大于个体生产力原理同样有着非理论而直观的认识。面对“入市”进则兴、退则衰“入市难”的挑战,农民自发选择走联合经营的道路。
 
    (三)破解“入市难”挑战的实践创新
 
    家庭经济单元从被动到主动、从自发到自觉联合经营应对“入市难”,历经专业户、专业村和商品基地,形成“户”、“片”、“带”有机组合的规模化商品生产格局。其间,应运而生的公司等经济实体,居于链接市场和生产中枢,一头连接市场,拿回供货订单;另一头与覆盖范围的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组织农户生产,事实上形成以经济实体为核心的新型农村经济合作形式。其形如蝴蝶,经济实体如蝶身,市场需求和农户生产如两翼。冠名蝶型经济形式比较恰当。
 
    二、农村经济发展道路的突破
 
    蝶型经济形式在极为广阔的层面上,实现了农村经济发展的诸多突破。
 
    (一)开拓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发展创新和谐共荣道路
 
    家庭承包制下的家庭经营形式,是广大农民守可保基本生活,进可创新发展的基础,与现实生产力大体相适应而具有长期稳定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同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凡家庭经营向市场经济转轨早、且转轨成功的地方,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和经济社会发展就快;反之,亦然。事实显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和创新,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绕不过去的两难选择。所以,创造既能实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又适应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具体形式,乃是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形式既以家庭经营为基础,又以保证产品销路的订单为纽带,通过入户的系列化技术指导引导和资金支持(主要是信贷担保)等途径,组合家庭小生产进入规模化商品生产经营序列,实现家庭承包制稳定和组织化有机结合,在几无震荡之下完成农村生产经营从分散向社会化生产组合的转变,破解了稳定和发展二律背反难题。参照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羊吃人”腥风血雨的小农经济强制改造史,则更可见家庭承包经营无震荡完成从分散生产向社会化生产组合的转变,对开辟小农经济社会化改造道路的创造性意义。
 
    (二)奠定构建生产和市场双向稳定机制的基础
 
    虽然农村生产和市场需求双方都有内在的稳定要求,但由于融会和统筹双方稳定要求的机制缺失,双方的稳定要求事实上长期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农村改革六十年的回顾与展望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