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调查与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策略研究
摘要:文章对农村初中生的感恩现状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以江苏省海门市货隆初中为例,对农村初中生的感恩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做出探讨,并为学校实施感恩教育提出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感恩教育
一、关于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的调查
(一)感恩的定义及其意义
国内不同学者对感恩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有的学者认为,感恩是对自己生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过积极作用的人和事物的一种感激与回报等。我们认为,感恩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
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感恩。社会是由恩情联结起来的,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恩。懂得感恩,说明一个人对自己与他人、社会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人人都去感恩,社会才能存在,才能健康发展。
(二)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及特点分析
笔者从实际工作出发,于2009年11月对海门市货隆初中学生的感恩现状进行了调查。由此,获得了对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的初步了解,其结果不容乐观。本次调查分为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首先在海门市货隆初中进行抽样调查,共发出调查表500份,收回调查表500份,总回收率100%,整套问卷共设计选择题31道,分别涉及学生的感恩认知、情感和行为。
1、感恩意识欠缺。调查中发现,有33.75%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找一份好工作”;45.88%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今后考上好大学”、“参加工作挣大钱”;59.85%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参加工作后往家里寄钱”;33.37%的学生认为感恩就是“在心里记着某人对自己的好”;16.69%的学生认为“感恩过时了”;有78.48%的学生认为“感恩是未来的事情”;21.06%的学生对感恩“不太理解”。可见,学生的感恩意识是欠缺的。
2、感恩行为欠缺。根据感恩的对象将学生的感恩行为分为感恩父母的行为、感恩师长与他人的行为、感恩社会的行为及感恩自然的行为。调查结果如下:30%的学生自己的袜子从来不洗,37.2%的学生偶尔洗一下,还有16.1%的学生洗不洗袜子视情况而定;在父母身心疲惫的时候,只有15%的学生主动承担家务;42.2%的学生不会对父母由衷的说声“谢谢”。这说明农村初中生感恩父母的意识并没有化为行动。教师节时,只有17.8%的学生经常以适当的方式给老师送去问候和祝福;当被一向关心爱护自己的老师偶尔伤害自尊时,只有20.5%的学生经常是原谅老师的。这说明农村初中生感恩师长的行为不是很积极。“主动帮助过他人”的学生只占21.36%;“学校每次组织的捐款活动,属于主动捐的”学生只48.75%;学生自我评价“还没有过较明显感恩言行”的占52.36%。大部分学生谈到感恩,涉及的对象多是父母、老师。这种状况反映出他们的感恩行为是欠缺的,感恩对象没有扩展延伸到团体、社会以及自然层面。
二、农村初中生感恩欠缺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环境对一个人有终身的影响。“年初外出年尾归”是农村大部分在外务工者的生活写照。据不完全统计,农村中学的学生中,沦为“留守”孩子的多达60%,在某些偏远地区更多,超出70%。初中阶段的孩子都进入了青春发育期,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孩子是十分需要父母的关爱与监督的。而“留守”的命运将他们推向孤立的境地。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在爷爷奶奶的面前得不到解决。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是专门的教育场所,学校对青少年起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农村学校教育存在不利于初中生感恩品质培养的问题。农村中学的学生在拥有大课间与兴趣小组的同时,依然可以感受到头顶飞舞的试卷。考试仍旧是他们最大的恐惧来源。学生的内心深处,都背负着“分数”的包袱。农村中学的校园生活无疑是有待改善的,条件的局限性,使校园生活无法满足活泼、好奇的他们。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社会是感恩教育的育人阵地,但目前社会中存在着许多不适宜实施感恩教育的因素。社会上各种不良现象增加,社会风气败坏给涉世之初的学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丰富多彩却没有“安全栅栏”的社会活动进入了他们的生活。这些远离父母的孩子,在某个同学的生日会上点燃了第一根烟;或者在好友的拉扯下第一次进入了网吧……
农村初中生感恩现状调查与学校实施感恩教育策略研究
点击下载
上一篇:浅谈外军院校任职教育下一篇:坚定不移地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道路
本文2010-08-18 10:12:39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59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