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市公司权益性融资中道德风险防范
摘要:权益性融资是上市公司融资的主要方式,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契约的不完备性和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等原因,权益融资中股东和经营者之间将会存在一些利益冲突,发生道德风险行为。文章从我国上市公司权益融资的现状出发,对权益融资中出现的道德风险的形式、危害及其成因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上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上市公司;权益融资;道德风险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的融资结构和效率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关键。由于我国证券市场和上市公司监管机制还不完善,因此在上市公司的权益性融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道德风险防范不当的缺憾,影响了上市公司的业绩和形象。
一、权益性融资中道德风险的危害
权益性融资,是指企业通过出让所有权直接向资金供给者(股东或投资者)筹集资金的融资行为,它构成企业的自有资金,是上市公司偏好的筹资方式。它主要包括公开发行融资、换股并购和以权益为基础的融资。权益性融资中的投资者,有权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和获得企业的红利,但无权撤退资金。因此,权益性融资涉及到公司的资产所有者、经营合伙人和投资者之间分派公司的经营和管理责任的问题,存在大量潜在的风险。
金融道德风险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个经济哲学范畴的概念,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的同时做出不利于他人的行动;或者说,当签约一方不完全承担风险后果时所采取的自身效用最大化的自私行为。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者与资产所有者之间普遍存信息不完全对称性与契约不完备性,导致金融道德风险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上市公司经营者努力经营的意愿降低,导致资金使用效率降低
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权益融资中,经营者(经理)在偏重选择融资成本极低的股票,在关注节约融资成本的同时,却没有对股票融资带来的负面问题做充分的准备,例如,忽视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从而造成资本使用效率低,投资回报不尽如人意。由表1可知,1992-2002年,我国上市公司经营效绩呈明显下降趋势,这种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经营者努力水平的下降。
(二)上市公司投资策略短期化或过度投资,导致企业价值降低
一方面,经营者本质上对于风险厌恶,使他们在投资决策时往往会选择风险较低的投资项目而放弃对股东有利的高风险投资项目。另一方面,经营者更加关心企业规模扩大问题,因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经营者的金钱收益和非金钱收益也会增大。在这种利益驱使下,经营者就会减少现金股利的分配,采用扩大企业规模,如加速进入衍生市场或拉长产业链等。由于新投资项目或与企业主营业务范围处于不相关的领域或者经营者熟悉程度不够,从投资决策效率化的角度来看,这类投资均属于过度投资,存在较高的风险等级。对资产所有者而言,这就是一种非效率的投资行为,将使企业价值降低。
(三)上市公司缺乏正确的权益融资观念,容易损害公司的信誉和形象
第一,许多上市公司没有融资成本的概念,只是想从流通股东那里大肆圈钱,或者透支上市公司的信用,利用上市公司的资产或者信用从银行大量借贷。第二,经营者偏好多留利的股利政策。在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整的情况下,经营者在治理结构不完整的情况下,经营者为了营造自己的“小王国”,获得更多可供自己支配的资金,在制定股利政策时总是偏好少发现金股利,保留更多的现金流量,以获得由企业规模扩大所带来的金钱和非金钱收入。第三,部分公司在募集资金成功后急忙改变投向。由于经营者客观上对项目的了解并不深刻,或者主观上另有企图,就会造成一旦资金到手,再谋划新的投向,或出现了资金闲置的现象,造成更大的潜在风险。
(四)上市公司在公司控制权交易上的道德风险——权钱交易,必然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
一旦国有上市公司的代理人越权转让国有控制权,就会促成市场投机者对控制权进行争夺,投机者只要有了控制权即按照惯例去侵犯和掠夺中小股民,然后再通过夸张的甚至虚假的资产重组实现再融资,进一步借助证券市场的泡沫实现对财富的再掠夺。
二、权益融资中道德风险的
浅谈上市公司权益性融资中道德风险防范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2:16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53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