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资本手段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自2007年下半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资本市场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资产价格急速下挫,国际大宗商品及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国内外多数企业受到巨大冲击,与之相关的银行金融资产的结构性安全受到广泛的关注。银行传统的信用风险控制手段在信贷投放的前后及内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资产的结构性配置及调整方面较为乏力。经济资本作为风险调整收益手段,则可以明确地传导高层风险偏好,平衡风险承受能力与获取收益回报率间的关系。
关键词:经济资本;银行;风险管理
一、利用经济资本手段实施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实施经济资本配置下的风险管理,有利于将利润创造建立在风险控制之上,对进一步完善风险管理手段,强化风险管理力度,实施精细化管理起着重要作用,将直接带来经营模式与增长方式的改变,引导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低风险资产业务、低成本负债业务,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实现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的可持续增长。
(一)经营理念由追求利润向追求价值转变
传统的经营模式下,基层行的经营理念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经济资本控制下的经营理念将转变为追求价值最大化,即由创造利润转变为获取包含风险价值在内的综合价值收益。
(二)经营定位由单纯的市场盈利向风险控制和市场盈利相结合转变
传统的经营模式下,由于经营理念、经营行为和经营考核均体现在利润最大化上,基层行在经营定位上以金融市场资源为基础,以收益率最大的资源为经营目标。经济资本控制下的市场定位,以风险控制为前提,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调整了业务发展的市场导向。
(三)经营方式由规模增长向结构优化转变
传统经营模式追求利润最大化,银行实现经营效益的增加依赖的是规模数量的增长,而经济资本控制下的经营模式,强调以风险控制为基础,要求银行以资产负债结构的最佳组合方式增长,向结构优化寻求利润最大化。经济资本控制下的经营模式也促使银行以经济资本回报率高的多元化业务作为重点发展对象,而不是追求传统观念下的收益高、风险高的资产负债业务。
(四)激励考核机制由产品激励向价值贡献转变
传统经营模式下,银行激励考核机制是建立在利润基础之上,对员工的激励考核和业绩评价更多地体现为产品激励。实行经济资本控制后,银行将建立在价值贡献基础上,即以经济增加值和经济资本回报率为核心进行考核,引导员工经营行为向追求价值转变。
二、关于实现经济资本管理的观点——以最低成本满足监管要求
经济资本是虚拟的资本,是基于全部风险之上的资本,因此又称为风险资本,描述的是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上和一定时间区间内,银行根据其内部风险管理需要运用内部模型和方法计算出来的用于应对银行非预期损失的资本,也是银行自身根据其风险量化、风险管理能力认定的应该拥有的资本。
按照新巴塞尔协议第一支柱要求,银行最低资本充足率要达到8%。根据公式资本充足率=■,在分子“监管资本”[监管资本(regulatory capita1)是一个法律概念。是指银行持有的,依据监管部门的资本充足率口径计算得出,它也使用会计账面价格对资本进行计量。其主要由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组成。核心资本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和少数股权。附属资本包括重估储备、一般准备、优等股、可转换债券和长期次级债务](股东及其他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只有使分母“风险加权资产”足够小,才能符合监管要求。在这里,风险加权资产是管理会计概念,意思就是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视不同的管理能力可以得到不同的测度值。风险加权资产可以通过与经济资本相匹配的方式由经济资本衡量。经济资本的计量可以按初级法和高级法执行不同的计算口径,很明显,高级法比初级法的数据要求、管理要求、计算方法都要复杂,也要求更高的风险管理水平,但是计算出的风险加权资产肯定要小些,这就是国外先进银行提出来的内部评级初级法和高级法之分的原因。银行业在实施新巴改造的过程中,通过经济资本来衡量风险加权资产,在两者相匹配的前提下,更低的经济资本意味着更低的风险加权资产,只要满足8%的资本充足率底限要求,银行便得以把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经营而不是监管资本当中,以有限资源获得股东利益的最大化。这也是银行千方百计降低经济资本占用或提高经济资本利用率的原因。
以最低成本满足监管要求,可以
经济资本手段在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2:16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53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