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市场化融资方式在高校建设中的运用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579下载130次收藏

 
    摘要:有限的教育经费与高校日益增长的教育经费需求之间的矛盾是发展高校的世界性问题。伴随着高校扩招,为改善办学条件所带来的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顽疾。引入市场机制,创新高校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筹资模式对破解高校债务问题、促进高校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市场化;融资;高校
 
    随着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不断发展与教育经费严重不足的矛盾已成为高校的普遍性难题。要办好一所大学,除了要有先进的理念,还要有雄厚的资金支持;否则,高校内涵建设就是一句空话,教学质量也无从保证。高校对资金的需求具体表现为:基础设施的改造和扩建,主要是改造老校区和建设新校区;科研设备和图书资料的更新和配备;科研成果的转化;优秀人才的引进。无论哪方面的扩张,资金短缺都成为瓶颈。
 
    一、高校筹资的困境
 
    据国家教育部《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高校在校学生规模由1998年的340.87万人,到2007年总规模已超过2700万人。在此期间,虽然高校的投入有较大的增长,但远跟不上学校发展的需要,大批高校存在基本设施容量不足,教学仪器设备落后,超负荷运转等问题,为接纳日益增多的大学新生,必须购置新的地皮扩建校舍、更新课程、调整专业、增添新的仪器设备,改善办学条件。
 
    目前,国内高校筹资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高等教育教育投入水平偏低
 
    现阶段,财政拨款在我国高校经费来源中所占比重较高,在教育需求快速增长和高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张的情况下,政府因受财政收入的限制,财政投资难以同幅增长。
 
    (二)高校的法律地位决定融资困难
 
    根据《高等教育法》第24条的规定,设立高等学校,应当符合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符合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因而高校属于公益事业单位,性质为非营利性组织。目前我国高校在除财政性拨款以外的最主要的融资渠道便是向商业银行贷款。而我国《担保法》等相关法规对高校的贷款设定了种种限制。高校不能以教学设施对外提供保证和担保。随着国家银根紧缩政策,高校已很难取得商业银行贷款。
 
    (三)融资渠道狭小
 
    传统筹资模式下,高校融资渠道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收取学费和银行贷款,渠道单一,没有积极构建多元化筹资渠道和途径。
 
    二、市场化融资的可行性
 
    所谓市场化融资,就是将市场机制引入高校筹资运作过程。传统筹资模式因受到种种因素限制,筹资能力有限,无法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为筹措到发展所需的大量资金,必须运用市场机制、多渠道、多元化筹措教育经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60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同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相适应。”这为我国高等教育融资多元化提供了法律依据并指明了发展方向。
 
    国务院于1992年颁布的《进一步加快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的文件中,明确地把教育定位为“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产业”。既然教育可作为一种特殊的“服务产业”和战略性产业,那么在某种程度上就具备了一般产业发展的运行规律,即遵循“投入产出”的运行规则,以尽可能少地投入,获得尽可能多地产出,重视运营成本与效益的高低,在融资方面同其他产业一样享有同等的融资资格,既可以向各类银行融资,又可以通过各类市场融资。
 
    三、市场化融资方式的应用
 
    (一)运用bot模式,利用社会资金进行高校基础设施建设
 
    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又称“建设-经营-转让”模式。其基本思路是高校为项目的建设和经营提供一种特许协议作为项目融资的基础,由校外公司作为项目的投资者和经营者,安排资金、承担风险、开发建设项目,在约定的期限内经营项目并获取必要的投资回报,特许经营期满后,根据协议将该项目转让给高校。引入bot模式,高校既不失办学自主权,又能在短期内直接利用社会闲散资金筹集到急需的大量教育资金,降低了财务风险。同时,高校也将经营风险部分地转嫁给了投资者,从而降低了经营风险。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市场化融资方式在高校建设中的运用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