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摘要:健康的心理素质是每一个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当代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的栋梁、21世纪的主人。作为社会的人,他们不仅需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真才实学,更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直接关系到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关系着未来祖国事业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更关系着国民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改善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文章在分析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所存在问题的基础,提出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方面地积极开展有关教育活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表现,健康乃是身体上、心理上与社会适应方面良好而完满的状态。”可见,健康即包括长期以来为人们更多关注的生理健康,也包括被我们忽视的心理健康。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活动的基本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感情、意志、人格、行为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世界心理卫生联合会曾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四条标准:身体、智利、情绪十分调和;适应环境、人际关系重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高效率的生活。调查表明,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尽如人意,尤以心理素质为甚。具体表现为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人际关系不够融洽等。究其原因,恐怕与传统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人格的完善培养做得不够,且往往把心理问题归结为思想品德问题,以德育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等不无关系。特别是近几年的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从小学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家庭的宠爱,亲友的过分呵护,使他们长期处于一种“人造环境”之中。进入大学后,远离亲友,生活环境突变,学习中的竞争对手比之中小学时更强,由此带来的理想的困惑、考试的焦虑、择业的迷惘以及交友的失败等,加上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浅析
点击下载
上一篇:浅谈“双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下一篇: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浅见
本文2010-08-18 10:12:0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48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