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T的技术经济特征分析
摘要:ict是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融合形成的新的技术领域,具有一般通用技术的特性,ict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具有先导性的主导行业。文章从索洛提出的生产率悖论谈起,深入分析了ict的技术经济特征,并结合现状从企业和产业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ict;生产率悖论;技术经济特征
ict是it(信息技术)与ct(通信技术)融合形成的新的概念和技术领域,不仅极大的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ict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国,通信网络的容量和规模、互联网用户数量更是稳居世界第一。自2008年初爆发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持续下滑,而ict被看作是重振经济增长的利器。在此背景下,深入探讨ict的技术经济特征,挖掘后危机时代ict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具有极强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一、索洛生产率悖论的提出与消失
it的大规模投入给经济增长带来令人鼓舞的希望,人们预期it将大幅降低企业交易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推动经济水平提升。但同期公布的生产率统计数据及企业绩效报告都与人们的预期相去甚远。以美国为例,20世纪70-90年代,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率(1.1%)一直远远低于60年代(2.8%),而70年代正是美国大规模投资it设备的时期。80年代对电信设备的投资也是如此。理想与预期之间的矛盾使人们开始质疑it应用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最为著名的就是索洛(1987)提出的“it生产率悖论”:除了生产率以外,计算机革命随处可见。
关于it生产率悖论的解释,除了认为投入和产出数据的测度失真导致生产率测算的误差之外,pauldavid(1990)认为it具有提高生产率的极大潜力,但具有时滞性;oliner(1994)认为it产业的资本存量的比重还很小,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jorgenson(2000)认为:it设备价格的急剧下降导致了it对其他形式的资本和劳动产生了大规模、持续的替代。这些解释从不同侧面论证了it对生产率增长的正面影响,并为美国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生产率增长加速所证明,索洛本人也在2000年承认“计算机之谜过时,生产率悖论消失”。
二、ict定义及产业划分
it是以计算机为主要手段实现信息的获取、加工、传递和利用等功能的技术总和;ct是指人与人之间通过某种媒介进行的信息交流与传递,特指电报、电话、电子邮件等现代电信技术。二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采用it技术的ct系统无法高效、可靠的运行,而it技术中信息传输的理论直接来源于通信原理,it行业与ct行业朝着相同的方向演进。国际电信联盟也于2007年将每年5月17日的“世界电信日”和“世界信息社会日”合并为“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
从产业定义上来看,ict产业是从事信息的采集、传递、储存、加工和再传递的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的经济活动及基础设施的总称。ict产业具有很强的渗透和推动作用,可以刺激和诱发众多生产互动并波及其他产业,作为下游产业,ict产业从需求的角度对其他行业具有带动作用;作为上游产业,ict产业从供给的角度对其他行业具有推动作用。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2002年制定“信息业”和“信息与通讯技术”两个相关分类,我国国家统计局2002年颁布《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将信息通信产业分为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通讯运营业、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需要指出的是,联合国的“信息业”不包括我国“信息相关产业分类”中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电子信息设备销售和租赁”,以及“计算机服务”中的“计算机系统服务”、“计算机维修”和“其他计算机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ict使服务业的“鲍莫尔病”被克服了,服务业与工业出现了趋同现象,其生产率改进的机会与制造业同样广阔。威廉•鲍莫尔(1967)建立了一个由进步部门和停滞部门组成的两部门宏观经济增长模型,进步部门的生产率相对快速增长将导致停滞部门出现相对成本的不断上升,市政服务、教育、饭店和休闲等很多服务部门都具有这一特征;相对制造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更难以提高。正如c.弗里曼和l.苏特所说,“从根本上说,ict是使服务业更具贸易性以及更像制造业,使工业和服务业趋向一致。”
三、ict技术经济特征分析
ICT的技术经济特征分析
点击下载
上一篇:企业“以商引商”行为的理论分析下一篇:论如何提高读者对经济新闻的关注度
本文2010-08-18 10:11:39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44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