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与思考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158下载172次收藏

 
    摘要:绩效审计是世界各国政府审计发展的方向,由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目前在理论基础、法律法规、评价体系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亟待克服的难题,故必须找准病根、对症下药,提出相应解决方案,加以完善。
 
    关键词:政府审计;绩效审计
 
    绩效审计是世界各国政府审计发展的方向,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在《关于绩效审计、公营企业审计和审计质量的总声明》中给政府绩效审计下的权威定义是:对公营部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目前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的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目前在诸多方面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亟待克服的难题。本文拟结合自身参与绩效审计实际,剖析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在发展过程中的难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缺乏理论支撑,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目前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文献大多是“拿来主义”,如《英国绩效审计》、《最新国外效益审计》等,介绍的是国外绩效审计的先进经验及做法,除深圳地区的绩效审计实践外,基于本土符合国情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法律法规方面,《审计法》中仅赋予了审计机关对被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及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的权利,并未就具体开展绩效审计作出明确规定,况且“效益”也不能与绩效划上等号,前者仅仅关注的是3e中的“经济性”,此外,现行的审计准则也没有任何关于绩效审计的具体操作规程。
 
    第二,欠缺统一的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目前我国已建立了较为完备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由于公共财政资金涉及行业多,且公共部门提供的营利性服务,难以用单纯的经济指标对公共资金的使用绩效和行政成本的控制进行具体的量化分析。因此,政府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建立相对滞后,各地的实践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缺乏统一的评价口径,绩效审计犹如一场没有裁判的比赛,难以深入开展。
 
    第三,政府绩效审计难以保持独立性、客观性。我国审计系统采取半垂直式双重领导,审计部门没有独立的财权,在审计实践中受到资源的约束,不能根据项目需要自主决定绩效审计模式和审计实施深度。审计项目的确定通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浅谈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的对策与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