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再认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575下载269次收藏
   
    摘要: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经济一体化的现实必要性日益凸显,这是突破区域内地区发展瓶颈、充分发挥区域整体资源优势、实现区域“整合式”发展的内在要求。在加快推进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具体进程中,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因地制宜地克服障碍、提出改善对策。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一、引言
 
    长江三角洲(以下简称长三角)在新的发展态势下,通过经济一体化实现优势互补,已经形成了“资源共享、功能互补、联动发展、利益共享”的共同发展局面,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自20世纪90年代至今,长三角区域带动了我国东部地区和长江流域的发展,辐射了我国中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长三角概况
 
    长三角处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南北交汇的中心地带,土地面积为10.96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8121万人,明清以来这里一直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生产力布局与城镇积聚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长三角城市圈是世界上6大城市圈之一,我国3大城市圈之首,在未来15年内,可能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城市圈。长三角地区有着良好的经济基础、制度基础、市场基础、文化基础、交通基础设施等协作基础,这奠定了长三角经济一体化。
 
    第一,经济基础上,江苏省正进行产业升级和城市化发展的集体经济,浙江省分工明确、协作紧密、产业或行业簇群化的民营经济,上海市产业结构、所有制整、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引进资金和技术、城市功能改造后的国有经济,不同的经济组织形式为发挥各地优势,进行协作奠定了基础。
 
    第二,制度基础上,“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等协调机构已经建立,三地经济发展协调机制已经运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制度框架正在探索和形成中。
 
    第三,市场基础上,两省一市市场经济发达,配套社会体系较为相近、完善,并已共同发布“长三角工商一号、二号”文件,营造统一的市场准入环境、执法环境和法治环境,打破行政界限,建立统一大市场的开放格局。
 
    第四,文化基础上,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共同的文化历史,经过吴越文化、六朝文化、隋唐文化、海派文化等文化的熏陶,成为中国现代经济、文化荟萃之地,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一体化的内在动力。
 
    第五,交通上,沿海、沿江区域内高速公路和沿江、沿海通道已形成网络,真正将长江三角洲两翼融为一体。杭州湾跨海大桥、苏通大桥等建设完成,上海、宁波、南通等深水组合港群协调发展,以及沪宁铁路、沪杭铁路、沪宁高速、沪杭高速铁路,从交通上把上海、江苏和浙江紧紧连接在一起。
 
    中央高度重视长三角区域的发展。邓小平同志1991年视察上海时说,开发浦东就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再次强调“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长三角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发挥区域优势,率先发展、科学发展,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实现了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
 
    三、长三角经济一体化是区域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
 
    温家宝总理强调,“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率先发展具有全局性意义,有利于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更好地支持中西部地区,促进全国区域共同发展;有利于发挥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极和发动机的作用,带动长江流域和沿海地区的发展;有利于提升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三角经济一体化深刻体现了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实现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第一,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全面发展的需要。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加快发展的背景下,在欧洲、北美和东南亚,根据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最终形成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东南亚联盟三大经济一体化的组织,较好地提升了整个地区经济的综合竞争力,形成了品牌优势。长三角可以充分借鉴这三大组织成员的经验,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契机实现后发制人的赶超式发展和经济的腾飞,从而促进长三角在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nb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再认识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