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人力资源社会化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摘要:文章从军事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现状出发,设计了社会化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并提出了基于风险控制的配套机制。
关键词:军事人力资源;社会化;资源配置
一、引言
军事人力资源社会化保障是指军队将人力资源的部分管理工作交给地方机构完成,借助社会资源共同完成。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军队要走有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式发展之路的核心思想是“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利用丰厚的社会资源,提高国防和军队建设效益。《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提出后勤保障方式社会化,要求“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建设军事人力资源社会化保障体系是贯彻落实全面建设现代后勤纲要和胡锦涛主席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举措。
二、军事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军事人力资源是生产国防安全这种公共产品必须具备的军事经济资源。
(一)招募
目前,我国军事人力资源来源主要有:军校毕业生、地方大学生、士兵提干、特招入伍、每年征招的义务兵。招募手段落后、宣传力度不够、招募机构比较分散等问题,导致招收的官兵数量不足和素质不高。
(二)培训
培训开发是军事人力资源更新知识、提高技能、高标准履行岗位职责的重要途径。我军自实施“逐级培训晋升”制度,培训的数量和质量有较大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升。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培训时间滞后于部队实际需要,没有前瞻性,目前我军面临多样化军事任务,对高素质专业人才需求大,但这方面的培训却不足;培训计划缺乏科学性;培训内容、教材质量落后于时代发展对军队建设的要求;缺乏对培训质量的评估。
(三)工资
军人工资设计是否合理是决定军队能否吸引、留住、激励优秀人才的关键。我军现行工资结构日趋庞杂、定义含混、内容交叉,与现代化管理要求愈发不相适应;军人工资与经济发展和物价水平不相适应,导致军人生活水平不高;军人工资调整滞后,造成军人相对收入下降,军地人员收入差距大。
(四)考评
绩效考评是我军人力资源管理职能的薄弱环节。目前我军对官兵的考核主要从定性角度出发,进行经验性评判,缺乏准确的量化标准,给官兵绩效考评带来难度,容易造成考评主观随意。
(五)福利
我国军人福利总体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福利标准低导致数量上供不应求;医疗、生活、文化娱乐等服务性保障存在的问题导致质量上供不应求。福利供给以实物为主,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完善、人们各种需求的不断满足,实物供给显然不能适应这种趋势,这就导致军人福利资源效率低下。
三、军事人力资源社会化保障体系建设构想
建立军事人力资源社会化保障体系,策略地利用外部资源,有选择地将部分不涉及军事机密的、非战略性的、技术上可行的职能,交由军外专业机构完成,其他职能仍由军内人力资源完成,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优势,同时促进军内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管理效率,使军事人力资源更加知识化、科学化、专业化。
(一)从职能角度建立军事人力资源社会化保障体系
1、招募。无论征兵还是招聘,宣传工作都很重要,尤其近年来我军加大到地方高校招兵的力度,宣传就更
军事人力资源社会化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10:54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33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