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综述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785下载137次收藏
   
    摘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有关这一经济现象的研究成果可概括为3种角度:人口学、古典经济学、新古典主义。更好地了解这些理论将有助于解读中国的二元经济现象,从而解决“三农”问题。
 
    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二元经济
 
    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即随着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将自然出现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一般而言,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农业劳动力所占的比重就越小。随着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将改变这部分劳动力的就业结构,从而改变收入的分配。
 
    一、从人口学角度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推-拉理论
 
    唐纳德·博格(d.j.bague)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著名的“推力-拉力”理论。他认为人口流动是两种不同方向的力作用的结果:促使人口流动的力量;阻碍人口流动的力量。人口的流出存在“推”人口流动因素;同时,也存在“拉”人口的若干因素,只不过比较起来,“推”的力量比“拉”的力量要大,占有主导地位。“推-拉理论”认为,从农村向城镇的转移可能是由于城镇有利的经济发展而造成的,也可能由于农村不利的经济发展而产生。
 
    (二)人口迁移转变假说
 
    泽林斯基(1971)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出发,提出了“人口迁移转变假说”。他将社会发展分为5个阶段,并指出每个阶段的人口迁移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规律。人口的迁移和流动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有关。
 
    二、从古典经济学角度分析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一)刘易斯(w.a.lewis)二元经济理论
 
    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理论以“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为基础创立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他认为,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存在着两个截然不同的经济部门:资本主义化的城市工业部门;传统的乡村农业部门。刘易斯认为在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工业经济过渡过程中,由于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劳动者在工业部门中就业得到的工资高于在农业部门的收入,农村劳动力愿意到工业部门就业。依靠资本积累,工业部门可以不断地从农业部门获得剩余劳动力,直到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被吸收完毕。工业部门发展起来后,通过市场经济的影响促使传统农业部门向现代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综述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