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会计属性理论
摘要:会计属性与会计本质并不能理解为同一种东西,这是很多人在提出观点时或者理解会计属性时会遗忘的一点。我们必须记住的一点是,会计属性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可以说会计属性源自会计本质。文章综合建国以来会计学界对会计属性提出的主要的各种理论,并简要评价。文章将主要探讨会计属性的二重性和三重性,以便能为对会计属性问题提供一些理解之门路。
关键词:会计属性;会计二重性;会计三重性
属性是事物固有的特性,是一种事物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所表现出来的性质,它是事物外在的表现。而本质是一种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是由事物内部矛盾规定的,它是隐藏于事物内部的,是要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所以说会计属性是来表现会计本质的。由于事物的联系是具有广泛性的,同一事物就可以具有多方面的属性。会计也是如此,它可以拥有多种属性,所以当我们去理解会计属性的时就应该打开我们的思维。
一、会计属性理论研究历史回顾
(一)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属性问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建国以来我国会计学界对会计属性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第一次讨论的焦点是会计有没有阶级性。在社会的基本矛盾由阶级性的矛盾转为非对抗性的、内部的矛盾之后,“会计是一种有阶级性的科学,是永远执行着社会统治阶级所赋予它的那种目的和任务的科学”这个说法显然已经站不住脚了。
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关于会计的阶级性形成了3派意见。第一种说法是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虽然账簿和科目、反映的对象、目的和任务都不太一样,但是会计的主要方面是物量的反映,所使用的方法基本也是相同的。因此承认了会计是工具和方法,工具和方法是没有阶级性的。所以此派反对会计有阶级性。第二种说法是考虑生产过程总是在一定生产关系中进行的,而生产过程中的数量关系则表现为财产关系,直接触及这个或那个阶级的利益,要根据一定的阶级观点来制定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这样看的话,会计具有一定的阶级色彩。第三种说法就是会计是一种管理物质再生产过程的方法,而生产过程不单单是生产的技术过程,同时也是生产的社会过程,所以对生产的管理是具有两重性的。会计作为一种经济管理的方法,其本身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是可变的,我们不应该把它等同于一般的技术方法。会计作为一个学科,在对某个社会特殊需要的方法和对该社会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所做的理论说明,它的阶级性在有些地方是很明显的。
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鲜明的阶级性论和工具论都已经越来越少,管理活动论和经济信息系统论各有比较鲜明的观点和系统的论点(李孝林、孙芳城、邓腾江、孔庆林:会计基本理论比较)。
(二)建国至今对会计属性问题研究出现的一些其他理论
20世纪50年代还出现过会计是上层建筑论、会计是生产力论。持会计是上层建筑论的人们认为会计虽然运用各种技术方法,管理和核算生产力,与生产力有密切联系,但是这种联系是以生产关系为中介的,因而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支持会计是生产力论的人们则是从各个方面去证明会计是生产力。例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管理也是生产力,而会计是科学技术又是管理活动,所以会计是生产力。
进入20世纪70年代,美国率先提出了会计是信息系统,从而引起了会计是经济信息系统论的风潮。与此针锋相对的是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论。在此之后就是把此两项理论进行了有机的融合,形成了会计是以处理价值信息为基础的控制系统论。
近年来,有些学者又提出了一些新的会计属性理论,如会计思维论。他们认为会计研究人员鲜有自己的理论,他们的理论主要源自经济学、金融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组织行为理论;他们没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他们所有的方法都来源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他们也很少有自己的研究工具,他们的大部分研究工具都来源于组织行为理论。但是,他们有着自身独特的思维。他们认为,会计的属性就是一种思维(宋京津:会计的属性——会计思维轮)。
另外有些学者将会计
小议会计属性理论
点击下载
上一篇:浅谈医院发展人力资源会计下一篇:浅谈应收账款风险的成因及其控制
本文2010-08-18 10:10:22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25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