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中国集体经济的再认识

栏目:财经金融发布:2010-08-18浏览:2555下载202次收藏
   
    摘要:文章引用了集体经济的理论渊源,分析了集体经济在中国的产生、发展中的问题,指出忽视了经济规律,忽视了其“自愿合作,互惠互利”的根本,而只强调政治手段是使集体经济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要与生产力相适应,这个理论的应用是历史的,具体的。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生产力多层次,不平衡的特质,必须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
 
    关键词: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共有产权
 
    一、中国集体经济的建立
 
    集体经济,即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部分劳动者共同所有的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这种所有制经济是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最早的集体经济产生于原始公社制度。马克思曾这样描写原始公社的“合作生产”:“在较古的公社中,生产是共同进行的,只有产品才拿来分配。这种原始类型的合作生产或集体生产显然是单个人的力量太小的结果,而不是生产资料公有化的结果。”在这里,马克思解释得很清楚:是因为“个人的力量太小”,即生产力水平较低,使人们不得不联合起来共同工作,以获得比个人生产更高的效率。这就是集体经济产生的原因,也是人们进行合作生产的强大动力。由此可见,集体经济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组织形式发展的必然阶段。
 
    1874年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教训时指出,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将以政府的身份采取措施,“一开始就应当促进土地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的过渡,让农民自己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这种过渡;但不能采取得罪农民的措施,例如宣布废除继承权或废除农民所有权” 。马克思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社会化大生产不可调和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根本矛盾,站在了私有制的对立面提出了公有制的一种类型但“集体所有制”,同时强调不能以废除农民个人所有权,而是要通过“经济的道路”来实现农民土地私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过渡。但因为历史的局限性,他并没有提出这条经济道路的具体形式。
 
    如果不能用暴力。那么用什么来引导人们走集体经济的道路呢?首先要宣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树立共同富裕的崇高思想。其次也是最重要的是要让广大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相互合作,走集体经济道路的优越性。集体经济可以弱弱联合,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市场竞争力,这是单干不能比拟的,只有人们尝到甜头,才会自觉自愿参加,集体经济才有生命力。
 
    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集体经济是在1952年至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建立的。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制定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经过简单的共同劳动的临时互助组和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实行某些分工分业而有某些少量公共财产的常年互助组,到实行土地入股,统一经营而有较多公共财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到实行完全的社会主义的集体农民公有制的更高级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也就是集体农庄)。这种由具有社会主义萌芽,到具有更多社会主义因素,到完全的社会主义的合作化的发展道路,就是我们党所指出的对农业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在城市,改造个体劳动者,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到1957年,全国农村居民基本上都被组织在初级社和高级社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中,农业集体化基本完成。个体手工业者则被组织成为手工业合作社,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所有制经济。1958年,许多手工业合作社被进一步改组为合作工厂。合作工厂对劳动者发给固定工资,所获盈利上交上级领导统一掌握。
 
    由此可见,我国的集体经济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在政策扶持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的。新中国成立初期,集体经济的建立,实现了劳动者当家作主,使个人劳动创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这为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复苏经济,集中力量办成大事(研究两弹一星,提高国防力量等)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由于缺乏对集体经济的深刻认识,集体经济因此走过了一条曲折的道路。在“大跃进”中,合作社又被改造成 “一大二公”的模式。“大’即是把原来一二百户的合作社合并成四五千户以至一二万户的人民公社。所谓“公”,就是将几十上百个经济条件、贫富水平不同的合作社合并后,一切财产上交公社,多者不退,少者不补,在全社范围内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实行部分的供给制(包括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叫做共产主义因素),造成原来的各个合作社之间、社员与社员之间严重的平均主义。生产关系脱离了生产力基础盲目拔高造成了生产力的极大破坏,给工农业生产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拨乱反正后,集体经济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中国集体经济的再认识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