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视角的后发区域产业引进探讨
摘要:实践表明,中国区域经济的二元结构特征,使后发区域与先发区域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后发区域在产业引进环节处于竞争中的弱势地位,而选择引进什么样的产业对后发区域谋求自身战略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视角,探讨了后发区域适宜引进的产业特征。
关键词:后发区域;产业生命周期;产业转移;产业引进
一、理论综述
产业生命周期指产业从产生到衰亡具有阶段性和共同规律性的厂商行为(特别是进入和退出行为)的改变过程,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则是在实证基础上对其进行研究的现代产业组织学重要分支之一。这一理论是在vernon1966年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逐步发展、演化而形成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经过20世纪70年代william j.abernathy和james m.utterback共同提出的a-u模型,到80年代由gort,klepper提出的g-k产业生命周期理论,再到90年代klepper,graddy的k-g产业生命周期理论,agarwal,rajshree等的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使该理论在各个分支的纷争和融合中逐渐走向成熟。
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对产业转移的考察有独到之处。他的“产品循环说”阐述了产业如何由发达国家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过程。1966年弗农在美国《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一篇著名论文《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指出产品生命周期在不同国家间的演化是国际贸易发生和流向的主要动因。弗农的“产品循环说”间接阐释了产业在国家间的梯度转移,强调了产业的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其基本依据建立在“技术差距”之上的技术扩散,赋予了其较强的适应性和广泛的影响力。michael.e.porter(1980)进一步指出,这3个阶段分别代表了国际产业竞争由创新驱动型、投资驱动型和要素驱动型这3种基本型式。
弗农的继承者l.t.wellijir和d.j.lecraw等人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变型来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为。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通常发生在产品周期的成熟期与学习曲线的上升期的交点,并且是倾向于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国家进行跨国生产。他们的理论对发展中国家制造业部门的下游方向的投资具有一定的解释力。
日本学者牛丸元等(1999)用国际贸易理论中的h-o-s模型来解释赤松要的雁行模型和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产业发展的雁行状态和产业的生命周期描述了一国或一地区的产业进化过程,但实质是反映了比较优势的转移以及与此相关的产业转移。
对产业转移理论做出里程碑式贡献的是日本经济学小岛清(kiyoshi kojima,1978),他将新古典经济学原理引入产业区域转移分析,将传统的赤松要模式和弗农理论结合起来,改造为批上新古典理论外衣的“小岛清模式”。小岛清根据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践,在比较优势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边际产业转移扩张理论”,该理论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从本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入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之为边际产业—依次进行”,通过产业的空间移动,以回避产业劣势或者说扩张边际产业,显现其潜在的比较优势。边际产业扩张理论认为,投资国从具有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而接受投资的国家接受并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从而使潜在的比较优势显现出来。小岛清理论引入了“产业移植的比较优势”这一概念,建议在投资国与接受国之间“从技术差距最小的产业依次移植”,同时“由技术差距较小的投资国的中小企业作为这种移植的承担者”。小岛清的理论反映了经济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的动机与形式,他以日本为研究对象,揭示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包括廉价的自然资源、低成本劳动力、寻求市场和生产销售的国际化等方面。
以上对产业生命周期的研究是用生命周期理论解释产业转移的现象,这对于本文所要研究的后发区域产业引进的分析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后发区域在产业引进过程中可以充分应用该研究,因地制宜地选择适宜,并具有可能性的目标对象。
二、产业生命周期与产业转移
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理论视角的后发区域产业引进探讨
点击下载
上一篇:“学区房热”的原因及外溢效应研究下一篇:中国农村贫困成因研究综述
本文2010-08-18 10:09:55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17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