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赤壁双丘村学习共富村经验分析
摘要:一直以来,关于先富裕起来的共富村的经验有无推广价值,人们心存疑虑,各级政府更是谨慎小心。近十几年来,湖北省赤壁市官塘驿镇双丘村4000余村民在村委会一班人的带领下,通过学习华西村、官桥八组的经验,抓农业、强工业、富农民,探索出了富有“双丘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全国瞩目。双丘村,共有13个村民小组、808户人家、4168人。2007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7050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110元,连续12年被赤壁市委、市政府评为“红旗村”,多年来,受到咸宁市委市政府的表彰,2000年被省政府授予“模范村民委员会”,2002年、2004年、2007年被省委评为“五好先进党组织”,2007年被农业部授予“国家绿色小康村”。双丘村主动学习共富村的经验证明,共富村的方法是可以学习的,问题在于谁去学,学什么,怎样学。
关键词:共富村;双丘村罗太平;新农村建设
一、谁去学
学习共富村经验的人,必须是不搞以权谋私,具有主体性的村党支部书记。所谓不以权谋私就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党章》里面对一名党员的最基本要求,其中有一条很具体,“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这就是目前对一名村级党员干部的一件很了不起要求,没有这一条,其他什么就别想谈了。如果做到这一点,这样的干部就可以说具有了德才兼备中“德”的基本要求,也就具有了树立自己在村民中间威信的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如果再加上一个主体性,那么这样的村支部书记就可以去学习共富村的经验,并且能够学出成效来。
这里要解释一下主体性。主体,在中文里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君主的统治地位。《汉书·东方朔传》指出“(接舆、箕子)使遇明王圣主……图画安危,揆度得失,上以安主体,下以便万民,则五帝三王之道可几而见也。”另一种含义是指事物的主要部分。章炳麟(章太炎)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有:“今日广西会党,则知己为主体,而西人为客体矣。”毛泽东《青年运动的方向》里面有:“革命的主体是什么呢?就是中国的老百姓。”
马克思的人的实践主体的主体性,就是要求立足现实,感性地去理解人的主体性,要求从人的主观方面去理解人的主体性。由于在实践的劳动过程表现出两种关系,一种是自然关系,另一种是社会关系,因此,马克思在对人的主体规定性也包括两大部分,一是主要表现于主客体之间人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二是表现于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往,即主体间性,并且,马克思认为,即使是主客体之间关系也是以主体间的交往为中介的,因此,主体间的交往是人的生产活动赖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我们这里讲的具有主体性的村支书,主要是指那些坚持主体性原则的村支书。所谓主体性原则,一般来说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毛主席、共产党长期坚持的一条革命和建设的独立自主原则,就是独立思考,自主决策,自主实践。如果放到现在企业里,就是自主经营。真正的企业家,就是那些自主决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领导人。
在中国农村这个广阔天地里,有一批具有主体意识的农民,并且农村毫无疑义地具有主体性土壤。因为在新中国建立以后党一直就没有停止过号召“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干一切事情,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60-70年代达到高潮的“农业学大寨”运动,核心是政治,这个政治要求的不是依靠上级,依靠国家,它所提倡的正好是不靠国家,而是靠自己“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不就是我们后来所需要的主体意识吗?历史的发展的的确确有个过程,没有“农业学大寨”,恐怕像吴仁宝、王宏斌、叶昌保、周宝生这一批共富村的土企业家很难从思想意识迅速崛起。农业学大寨的文化影响一直就没有停止过。现在后起的共富村带头人又开始崛起了。
在湖北赤壁有个人,他叫罗太平,他1966年生于官塘驿镇的一个叫双丘的小山村,199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官塘驿镇双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他就是一个坚持主体性原则的村支书。
罗太平12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人带着7个儿女过日子,很是艰辛。母亲由于劳累过度,不到60岁也积劳成疾病逝。罗太平从小就饱尝了家庭贫困的煎熬。罗太平说,幼年时曾吃过没有半点油水的饭菜,饥一顿、饱一顿的日子更是数不胜数。
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勤劳作里,不甘心受苦受穷的罗太平意志得到磨练,通过努力改变这种落后面貌的决心与日俱增。
初中毕业后3年,罗太平开始担任双丘村二组组长,1991年开始至今连续5届当选双丘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
大家不得不服,罗太平搞经济确实很有一套。无论是从栽种杉树到栽种楠竹的产业调整,还是大胆接管濒临破产的双丘煤矿,还是利用资源创办河沙厂、招商引资建鄂南最大的楠竹加工企业,他有胆有识,看得准,抓得快,搞得好。
站在人们面前的罗太平脸色黝黑,那是多年风吹雨打里奔波的印迹。这个中等身材的男子说话声音浑厚,交谈间双手比划姿势有力,充满感染力,让人不由自主被他所吸引。他的言谈举止,他和双丘村民的实践无不透射出我们熟悉的独立自主的气质、风格、精神,这难道不是主体性原则吗?
进一步讲,罗太平不仅具有主体性原则,更重要的是他们坚持独立自主的主体性原则,坚持的背后则是他们对于一种信念的执着追求,这种信念从现实性看,就是生存有保障,生活奔头,用理性的语言讲就是我们熟悉的社会主义,共同富裕。
1992年除夕夜,当时还是村主任的罗太平,来到村民罗金保家,看到罗金保的妻子正在做年饭,锅里炒的是全家四口人唯一的一盘菜:胡萝卜,里面连一片肉也没有。罗太平心里一酸,转身从家里拿了一条腊鱼、一刀腊肉送了过去。其实,这也是罗太平家年货的一半。就这样,罗金保一家吃了团年饭。可不久,罗金保的妻子因为生活窘迫,一时想不开,竟喝农药自杀身亡……像罗金保这样的村民太多了!当时的双丘村,村民都挤住在破破烂烂的瓦房内,一到下雨,家家户户都拿着大盆小钵接雨。村里到镇里的路坑坑洼洼,坐车到镇里,得花1个多小时。可同样是农村,别的地方却截然不同。1993年,罗太平首次来到嘉鱼县官桥八组,这里村民住的是楼房,走的是水泥路,还办了工厂……
当晚,罗太平彻夜难眠,心绪久久无法平静。从那时起,罗太平更加坚定了走集体经济道路的信念,他的主体性原则更强了,独立自主的精神更足了。也只有他这样的人,才可能,才有资格去学习像官桥八组那样的共富村的宝贵经验。也就是罗太平通过学习官桥八组的经验,然后带领双丘村民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上了和华西村、官桥八组一样的共同富裕之路。
二、学什么
学经验,学习共富村共同富裕之道。经验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从理论上讲,直接经验是指亲身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而获得的知识;间接经验是指从书本或别人那里得来的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一方面强调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因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只有从亲身的实践中得到的直接经验是获得的真知。但是一种经验,对自己来说是直接经验,对别人来说就是间接经验,没有直接经验就没有间接经验。更重要的是,很多问题必须亲身实践的体会,才会理解得深刻。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必须亲自尝一尝。从工作方法上来说,也必须有亲身的实践,才能把上级的指示和本部门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起来。所以直接经验是很重要的。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重要性,因为一个人的实践总是有限的,一切事情都靠自己直接经验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一个人所接受到的知识,绝大部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为了继承历史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和学习外域的知识,接受间接经验是完全必要的。每代人都把前人的认识当作自己认识的起点,又都以自己的认识成果充实人类知识的宝库,作为下代人认识的基础。人类通过世世代代的知识积累和交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如果每一代人都摒弃前人的认识成果,一切都从头开始,那么人类的认识就会永远停留在原始的最低水平上,得不到发展和提高。所以,一个人的知识,包括直接和间接两部分,而真正的经验都是从实践中获得并经过实践检验的。人们在接受间接经验时,多少要以自己的直接经验为前提,要真正理解间接经验,还有待于自己的实践。因此,在人的认识过程中,在实践中取得直接经验和虚心学习间接经验是一致的,是缺一不可的。
罗太平学习共富村经验不是光学做生意、办企业,而是充分体现他的主体性,是全面地学,不是片面地学,是深层次地学,而不是只学点皮毛。从罗太平后来的实践看,他学习的对象有这样几点:
第一,罗太平把握了官桥八组的核心理念,也即是共富村的信念,这是共性的把握。官桥八组的村民说:“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周宝生多年来一直没有动摇过的信念。”周宝生自己说“群众选我当组长,就是希望我能带着他们过上好日子。多年来,我总是以此来衡量我所做的一切。”这不就是一名真正的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的现实体现吗?罗太平不过是在官桥八组进一步得到了确认,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这才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合适的方式,而罗太平是一种自觉行为。这样的行为是稀少的,是可贵的,当然也是老百姓会关注的,会支持的,老百姓才是市场的主体,市场调节最终难道不是老百姓的自发调节,这样的自发调节,才是真
湖北赤壁双丘村学习共富村经验分析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9:48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15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