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农村消费市场与“万村千乡”工程建设研究
摘要: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家迅速启动了家电、汽车等商品下乡活动。加快构建农村新型流通体系的“万村千乡”工程建设经过成为发展现代农业,培育农村经济微观基础,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载体和平台。安徽作为全国唯一的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省,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在保障农村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分析安徽农村消费市场现状,开拓农村市场的过程与存在问题,提出开展加快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农村消费的对策。
关键词:安徽省;农村消费市场;体系建设
一、安徽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判断
在扩大内需的政策引导下,加快农村消费市场建设是一项值得关注的重要课题。
(一)内需消费潜力巨大
安徽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安徽省是农业大省,2008年末,全省户籍人口6740.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达4010.78万人,占59.5%以上。但消费总量较小,占60%的农村人口,人均纯收入仅为城镇居民的32.35%左右,人均消费量只占城镇居民的10%,2007年每百户农民家庭彩电、冰箱、洗衣机的拥有量仅相当于城市的62%、20%和40%,巨大的差距意味着巨大的潜力。2008年末人均存款3000元,如果每位农民增加消费支出1000元,全省就可以创造400多亿元的消费需求。
(二)安徽省农村消费市场结构主要特征
1、正处于从第一次升级向第二次升级的跨越阶段(第一次升级是指由贫困型向温饱型转变的过程)。第二次升级是指从温饱向小康过渡的过程。
2、呈现多层次的“菱形”结构。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安徽省农村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消费向多元化、多层次发展,生存型消费、温饱型消费、小康型消费、富裕型消费同时并存。
3、全省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消费能力差异大。各地区之间自然条件差异较大,经济发展也不平衡,全省尚有10多个国家级贫困县。200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202元,但最富的县农民纯收入7109元是最穷县农民纯收入2478元的2.87倍。与城市相比城乡差距较为突出。
4、收入水平偏低导致消费能力不强。2008年,安徽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202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8.25%,是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32.35%。1978年安徽省农村市场消费品零售额占全国农村市场的6.76%,2008年只占全国2.7%,下降了4个百分点。
5、与城市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持续扩大。
(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情况分析
近年来,安徽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形势最好、发展最快的时期,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也出现了许多积极变化。
1、生活必需品消费从低水平向较高层次发展。一是恩格尔系数年均下降约1个百分点。二是膳食结构不断改善,食品消费呈现出多样化、高级化、营养化趋势。三是衣着消费从“一衣多季”向“一季多衣”转变,部分青年农民追求时尚化。
2、住房消费增长较快。一是由土石结构向砖木、钢筋混泥土结构转变。二是从低品质、频拆迁向较高品质、长周期转变。三是部分地区农村楼房逐步向高楼层、大面积转变。居住质量显著提高。
3、耐用品消费步入普及化。自行车、收录机、黑白电视机、电风扇等传统家电基本饱和,摩托车、电冰箱、洗衣机和彩电耐用消费品拥有量迅速提高。
4、服务性消费比重逐步增大。当前,农村消费正向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并重阶段发展,交通通讯、医疗保健和文教娱乐支出增速明显快于其他消费支出。
(四)安徽农村居民消费行为的主要特点
1、以实惠型消费为主。由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未到位,加之信贷渠道不畅通,农民对商品价格较为敏感,喜欢物美价廉商品,概念性、奢侈性产品基本没有市场。
2、物质性消费居多。目前,我国农村处于第一次消费升级向第二次消费升级的转型阶段,物质性消费仍占主导地位。相对而言,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文化、休闲、娱乐比较单调,精神性消费较少。
3、消费时段性较强。农村消费具有很强的季节性,秋冬季节和传统节日是农村消费相对集中的时段。根据多年来的统计测算,元旦春节期间我省农村商品供求旺盛,农民消费量一般占全年消费的30-35%左右。
4、消费倾向具有趋同性。农村居民有很强的从众心理与模仿意识,个性化消费少,同村、同乡消费方式大致相同。模仿城市消费,农村消费者往往把城市当作消费潮流的风向标。
二、扩大农村消费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一)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大,消费能力不足
收入增长慢、增收难度大是当前制约农民扩大消费的最大障碍。一方面政策性增收空间缩小,农业税全面取消,政府补贴作用空间有限,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农资价格居高不下,加之农村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低,产品附加值低,农业生产增收基本上被生产资料的涨价因素抵消。
(二)农村基础设施薄弱,消费条件不完善
当前农村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与城市相比仍然很落后,严重制约了农民的生产投入和消费倾向。据统计到2007年底,安徽省已完成村村通道路工程投资73.5亿元,通车里程达到2.86万公里,但行政村下辖的自然村仍以土路居多,雨雪天气车辆几乎无法行驶,一些农村道路由于缺乏必要的养护,路面严重损坏,对居民通行和商品配送产生较大影响;农村电力供应不稳定,近70%的行政村还不通自来水,电视、通讯、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落后,有线电视覆盖率不到20%:农村人均固定商业面积不足0.1平方米,不及城市的1/10,乡村开店配送成本平均比在城市高出近2成,批发市场、集贸市场条件简陋,更谈不上贮藏保鲜设施和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多年来普遍存在着“买大件到城里,油盐酱醋找个体,日用百货赶大集”的现象,极其不利于农村消费规模的扩大。
(三)农村市场秩序不规范,消费环境不优
受执法部门监管力量不足的限制,农村市场流通秩序长期较为混乱,农村市场几乎成了“销废”市场。少数不法商人利用农民文化素质低、自我保护意识差,制假售假、价格欺诈等行为屡禁不绝,坑农害农问题较为突出。近年来发生的“毒奶粉”事件、假种子事件等等,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抑制了农民消费意愿。
(四)社会保障水平低,消费倾向不强
目前,安徽省农村养老保险人数只占农村总人口4%,城市农民工也享受不到与城市职工同等的社会保障;教育负担重,尤其是高校收费过高,超过了农村家庭的承受能力;医疗成本高,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虽有85.7%,但大病、重病仍得不到保障,一些地方的农民存在“小病拖、大病扛、重病等着见阎王”的现象;未来不确定因素较多,特别是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基本上属于“靠天吃饭”、“靠天增收”,据统计我国粮食、经济作物、大牲畜的自然灾害损失率分别高达6.5%、6%和10%。多重的不确定性,显著降低了农民的消费倾向,产生了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
(五)消费观念和习俗落后,消费不科学
一是婚丧嫁娶消费过度。红白喜事相互攀比、大操大办的现象较为普遍。二是人情消费、烟酒消费开支大。农村送礼名目繁多,花样百出。生儿育女、过生日、建房、乔迁、分家、升学、参军等,亲朋好友都要送礼。农户家庭一年烟酒消费支出高达2000-5000元。三是腐朽型消费蔓延。许多中老年妇女及部分青年妇女热衷于封建迷信活动,灰色消费支出大量增加。有的农村把赌博当“娱乐”,在年节和农闲时期,农民在家开牌场、麻将场,通宵达旦,赌博成风。
三、扩大农村消费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指导下,正处在扩大农村消费较为有利的时期。总体看,农村消费正在进入新一轮快速稳定增长期,在增速和总量上正迈上一个新台阶。到“十一五”中后期,将真正迎来新一轮的大规模消费结构升级,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的局面有望初步形成。
(一)宏观政策环境促使农村消费市场趋好
科学发展的惠民、惠农政策,不仅能够提高农民的消费能力,推进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和流通行业发展,改善农村的消费环境,而且能够稳定农民的消费预期,扩大农民的即期消费。国家政策导向调整投资和消费的关系,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并明确提出将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特别是2008年下半年发生国际金融危机后,国家更是把扩大消费、拉动内需作为保证经济平稳增长的一项战略举措,并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无疑对扩大消费产生重要作用。
(二)消费潜力呈有序释放态势
一是农民消费能力将明显增强。“十一五”以来农民工资性收入将呈现较快增长,农民消费能力将继续增强。二是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三是社会保障制度将逐步完善。随着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村低保、免费义务教育制度等逐步推广,农民的后顾之忧将有所缓解,消费倾向将得到增强,消费需求将稳步释放。
(三)消费结构将梯次升级
“十一五”以来,安徽等中部地区进入消费潜力释放阶段,农村开始以家用电器为主的第二次
安徽农村消费市场与“万村千乡”工程建设研究
点击下载
本文2010-08-18 10:09:47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148.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