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本质的思考
摘要:社区建设的本质就是居民之间的和谐关系与共同生活的参与,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作为微观社会建设的社区建设,有利于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和公民社会的形成。
关键词:社区建设;本质;价值
人类社会发展与社区发展的关系,经历了依靠社区、弱化或消解社区、重建社区的过程。近几十年,特别是现在,人们重新发现社区,并通过重建社区来促进社会更好地发展。良好的社区建设,有利于扩大党的执政基础、体现政府的施政宗旨;有利于推动社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扩大就业、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不断满足社区居民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探讨社区建设的本质对推动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区建设的基本模式
中国社区建设与制度变革密切相关,而且也和民众主体意识的逐渐萌芽的社会现实相互促进。经过近30年的社区建设,中国大体形成了4种社区建设模式。
一是上海模式。社区基本定位在街道一级,又叫“街道社区”。北京、天津、南京和杭州等市也采取这种模式。二是沈阳模式。在社区管理体制上,由社区居民和辖区单位的代表共同组成社区成员会议,每年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社区的重要事项,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作为社区成员会议的执行机构,建立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三是江汉模式(武汉)。四是青岛模式。青岛社区建设模式特点可以简单地用“实施一把手工程、抓住两个重点、推进三项改革、坚持四个结合”来概括。“实施一把手工程”是指自青岛市开展社区建设之初,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在最先开展社区建设的市南区,区委书记亲任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1998年全市的社区建设工作座谈会上,正式确定社区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并将社区建设的成就作为考核的重要指标之一。“抓住两个重点”:一个重点是抓社区服务。另一个重点是社区组织建设。推进3项改革分别是:改革创新街道体制;改革社区居委会干部制度;改革社区服务运行机制。坚持4个结合:坚持社区建设和党的建设结合;坚持社区建设与经济建设相结合;坚持社区建设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坚持社区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
二、社区管理应具备的基本内容
依托社区改善民生的社会管理新模式应具备以下内容:
(一)社区通过服务给百姓温暖的家
社会学认为,社区服务是指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福利服务活动。社区服务不只是一些社会自发性和志愿性的服务活动,而是有指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服务体系,不以赢利为目的,而且是全民参与,自助与互助相结合的社会公益活动。当前,随着我国经济成份、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和就业形式的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大量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外来农民工进入社区,社区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的趋势。通过社区服务,使社区成员拥有更多的公共服务、享有社会福利和闲暇时间,居于社区而乐于社区。
(二)社区努力让居民通过就业实现自身价值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区就业是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积极扩大就业和推进社区建设的要求,把社区建设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依托社区阵地,发动和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化就业。社区最大的优势在于“二清一近”,即下岗失业人员情况清、社区单位和居民家庭需求清、与下岗失业人员感情近。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了社区居民大量的岗位需求信息,同时,又能及时了解社区企事业单位用人需求,从而“就近就地”解决
社区建设本质的思考
点击下载
上一篇:把握青年的心理特点 增强思想工作的有效性下一篇:浅谈高校二级工会的作用
本文2010-08-18 10:09:40发表“财经金融”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7312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